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呈民国河南省政府核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届议会议决,批准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同月13日,河南省政府颁发河南大学印章及校长职章。从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张仲鲁仍任校长。
1930年公布的《省立河南大学组织大纲》中说:“本大学定名为河南大学……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建设人才、实现三民主义为宗旨。”办学经费来源以省政府拨款、校产收入为主,还有私人或团体捐款。河南大学命名之后,将过去的文、理、农、法、医5科改为5个学院,学院下设系。文学院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教育学系、社会学系;理学院设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农学院设农艺系、园艺系、林学系、畜牧学系,并设农事试验场及农业推广部;法学院设政治系、法律系、经济系;医学院暂不分系。
河南大学设校长1人,总理全校校务。设教务长(又称校务主任)1人,辅佐校长办理全校事宜,校长外出时代行校长职务。学校的行政机构设校长室、教务处、事务处和图书馆。其职责为:校长室(设秘书1至2人),处理文书事宜;教务处(设主任1人),辅佐校长处理注册、印刷、体育等事宜;事务处(设主任1人),辅佐校长处理庶务、斋务、会议等事宜;图书馆(设主任1人),会同各学院院长辅佐校长处理图书事宜。各学院设院长1人,分别处理各学院事宜。学校设校务会和经济监察委员会,集体决议学校重大事项。
河南大学当时有教职员123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4人,体育教育及军事教官4人,职员35人,兼职教员15人。有学生820人,其中本科生370人,预科生450人(女生40余人),此外尚有各附属学校学生。
1930年秋河大开学。张仲鲁校长在露天广场对教职员及学生讲话,宣布预先拟定的河南大学五年发展规划,决心使学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张仲鲁不被当局认可,于同年10月即被免去校长职务(1931年又到焦作任焦作工学院院长)。张仲鲁去职后,1930年10月由校务主任兼理学院院长赵新吾(号维汉)代理校长。赵新吾代理校长仅2个月时间,1931年1月由李敬斋兼任校长(李敬斋曾于1918~1919年任预校校长)。李敬斋兼任校长仅5个月时间,到1931年5月,即由许心武接任校长。
鉴于学校仅有一大席棚作为集会活动场所,雨雪天不能使用,身为建筑学家的许心武校长于是提出建筑大礼堂的动议,得到大家的赞同与支持。为精心建好大礼堂,学校聘请本校教师李敬斋、杜岫僧、瞿茀章等11人组成“大礼堂建筑委员会”。大礼堂于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
1931年,许心武校长恢复了已停办4年的河南大学附中。附中教师绝大多数由河南大学各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能力强的讲师兼任,因此教学质量甚高,第一届毕业生升入大学者达95%以上。原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原卫生部副部长李欣,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张福垢等都是当年附中的毕业生。
1931年5月,在许心武校长主持下,开始筹建土木工程系,当年秋季开学。许心武校长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3门课。他尊师敬贤,延揽了一批国内知名学者莅校任教,使河南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兴旺发达期。后因河大附中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附中要开除进步学生的学籍,许校长坚持异议愤然于1933年8月辞去校长职务。
1933年8月,张仲鲁第二次出任河南大学校长。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遭到了国民党军统分子的反对和干扰,因此壮志未酬。1934年,张仲鲁电告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辞去校长职务,并荐河大教务长许蓬熙代理,刘峙批示同意,后因某种原因又改以杜俊代理河大校长。
1935年4月杜俊辞职,由杨震文担任河大校长。杨任河大校长后,因派系纷争愈演愈烈,自1935年4月至6月仅3个月时间,学校就出现了不少困难。后来他被迫辞职,由刘季洪接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