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王新海教授团队在Ni-Mn双原子位点催化剂高效降解高电离能污染物和电解海水制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Theory-guided Design of Surface-Enhanced Ni-Mn Diatomic Site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Seawater Electrolysis via the Degradation of High Ionization Potential Organic Pollutant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影响因子:16.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海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4月24日,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共青团河南大学委员会和校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承办的河南大学首届“化之彩”化学文化节在金明校区马可广场开幕。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平、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吴坤、教务处副处长朱显峰、校团委副书记董文、校科学技术协会刘炯,学院党委书记常凤香...
4月17日,2025年第一届大河化学筑峰学术论坛在我校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举办。本次论坛以“多酸与团簇化学—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为主题,汇聚来自全国各地十余名专家学者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副校长苗雨晨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陈永明主持。苗雨晨在致辞中回顾了河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战略。他指出,化学学科作为我校重点支持的“筑峰学科...
4月8日,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李萌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梁超研究员围绕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器件的界面工程难题,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A Nd@C₈₂-polymer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分子极化调控机制的原位界面封装策略,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新思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卓越的...
近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东娣课题组在CO2电催化还原为HCOOH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Charge-Transport Divergence in Ultrastable Heterometal-OxoClusters Exerting Significant Effect on Photoreactivity”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6.1)。太阳能驱动的催化反应具有能耗低、成本低等优点,在催化化学中被广泛用于合成新的化合物以及实现复杂的转化反应。在光催化反应中,通常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因其高效率、低成本、柔性化等特性,被视为未来光伏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两年李萌教授团队与其他高校课题组通力合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智能处理团队王雅娣和左宪禹等在高维大规模数据特征选择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Pattern Recognition》等计算机科学学科TOP期刊上。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步骤,旨在从原始特征集合中筛选有效子集,降低数据维度、提升模型性能并避免过拟合。高维大规模数据、复杂特征结构等典型特点给特征选择带来性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