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我校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建设运行

作者: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12月29日,从科技部传来喜讯,《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正式发布,依托我校建设的“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大别山国家站”)顺利获批立项建设。大别山国家站实现了河南省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平台建设历史上零的突破,也是继我校获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大别山国家站的建立,将有力支撑我校“双一流”建设和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发展,加快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对于完善我国关于秦岭-大别山(淮河)区域南北过渡带地带性植被全覆盖监测的战略布局,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保障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于2012年、2014年先后在信阳鸡公山和南湾分别建立野外生态定位研究站,开始了森林生态系统各项参数的长期观测研究。基于这两个生态定位站的工作进行整合,2018年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了“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省第一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年依托此省级野外站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别山站历经多年的高质量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终顺利获批进入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行列。大别山国家站依托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以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演化的响应和反馈,在退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植被交错区物种扩散动态、流域生态地理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科技服务。目前,大别山国家站拥有固定科研人员66人,其中国家杰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人,2人曾长期担任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96篇。现有科研用房近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建有标准气候观测场、水文径流场、数字化监测平台、大型步入式气候室、林冠模拟氮沉降等大型科研设施,办公和生活条件完备。

新时期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建大别山国家站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省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支持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将全力支持大别山国家站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一是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大别山国家站的观测能力和科研能力,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建设和运行条件,提升大别山国家站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研人才,形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规范运行管理。建立与国家站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强化依托单位的管理责任,在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不断提高大别山国家站的运行质量和社会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