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诞生,此时正值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振中华于困厄、致民族于富强乃是河南大学的建校初衷。建校一百一十年以来,河南大学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秉承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培养出无数胸怀民族大义的爱国学子。我国著名革命活动家、革命英雄,河南大学(时名中州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秀民,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投身于伟大的红色革命事业,将....
青山一道,共担风雨。情深意重,隽永绵长。在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前,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神情肃穆地走到烈士碑旁,为苍翠的松柏挂上白花,他就是坚持为抗日遇难河大师生守墓、为勇士寻亲的李红太。1944年以来,嵩县潭头镇石坷村的李家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着河南大学罹难师生的陵墓,至今已七十八载春秋。岁月荏苒,时光变迁,不变的是河南大学与潭头人民之间绵延不绝、血浓于水的校地深情。患难与共 永结真挚情谊时光回到1939年...
先父张长弓(1905-1954),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人。1931年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科毕业。先后任教安阳高中、淮阳师范;1940年秋,任燕大国文系讲师。1941年末,珍珠港事变骤发,日寇进占燕大校园,父亲化装返豫。次年秋承乏河南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其时,河大已播迁嵩县数年,国文系在潭头镇。1944年“五一五”惨案,寇兵犯潭头、血洗河大。父亲携家眷随校先迁荆紫关,再迁宝鸡。抗战胜利当年末,随校自陕安返铁塔校园。次年....
摆在面前的,是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年代久远,已然模糊不清。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是时任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率500余名师生来汴,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合影的场景。看着这张照片,光阴恍惚间穿越近百年的风云际遇,回到那段河南大学与东北大学两校情深谊长的峥嵘岁月。一段患难与共的记忆内忧外患,日寇辱国。抗战与斗争之中,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河南大学,在东北大学,生了根,发了芽。由于特殊的地缘背景,“...
李约瑟(1900—1995)本名约瑟夫·尼达姆,因崇拜中华文化尤其是道教,故取中文名为李约瑟,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西方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科学界的辉煌,彻底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正是这样一位颇有中国韵味的科学家,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曾有一段值得珍藏的河大记忆。初识河大一切要从抗日战争说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对学生鲁桂...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学的校训。110年光阴悠转,110载传承不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既是对河南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河南大学未来发展的期盼;既表明了河南大学严谨朴实的作风,又彰显了河南大学前瞻开放的胸襟。百十年峥嵘岁月凝结进“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中,使这八个字具有十足的分量。“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