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大故事|创新育人结硕果

作者:郭佳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走进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长的光荣榜,那是2022届毕业生考研“上岸”的学生名单。2022年,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再创新高:在25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37人分别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深造率高达54.15%。

打造本科生的“科研心”,是化学化工学院一直探索的“育人路”。立足学院多年科研育人经验,一代又一代化学人致力于发挥科研优势、凝炼教学特色、做实科研育人,通过抓实人才培养、巩固科研教学、推进团队建设,用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教学,以专业的科研体系培养人才,把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搭建平台:积极探索,构建1个科研育人体系

“河南大学给我的教育,是我平生最大的恩惠;如今归来,赤子之心一如往昔,我将竭尽全力,为把河南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张锁江院士多次为入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通过深入浅出地分享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成为无数化学化工学院学子走上科研之路的领路人。

为让“科研育人”成为常态,多年来,化学化工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探索了科研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抓好特色课程建设和前沿学术讲座建设,“提升”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感和科研兴趣;做实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启迪”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紧抓学科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依托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验室,“强化”学生“小试牛刀”的能力和水准。

培育典型:独占鳌头,3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根据邓小平同志遗愿设立的用于奖励全体中国青少年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面向全日制在校学生个人设奖,基金主要奖励在校大、中、小学生,每年奖励100人左右。自2004年设立以来,河南大学共有4名学生获此殊荣,其中3位来自化学化工学院。“70后”赵俊伟、“80后”吴文鹏和“90后”马杏,是化学化工学院“科研育人”成果的典型,他们分别获得了首届、第三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河南大学独占鳌头。

“咱们学院出过3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这是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常常聊起的话题。“对此我感到很自豪,也充满了动力,科研是我的梦想”,2020级本科生王梓旭在周末早晨7点准时到达实验室,“我的导师常常教导我要心怀理想,要有报国志和博大胸怀,他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的精神令我敬佩,他是我的榜样。”他的导师,就是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赵俊伟。

赵俊伟:材料寻路者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迎接110周年校庆,2022年,河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河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拍摄“河大科学家故事”系列短视频,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赵俊伟以“材料寻路者”称号位列其中。

赵俊伟现任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始于河南大学。1998年,在考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后,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他借助学校的科研育人良好氛围,接触和关注到了国际科学前沿,看到了学科前沿多彩的天地,并在本科阶段取得了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后,他在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张治军教授、牛景杨教授等人的指导下,赵俊伟怀着一颗“科研心”在科研领域一路飞速成长。2004年,还在攻读研究生的赵俊伟,以12篇学术论文、5篇会议论文——其中10篇被SCI收录的突出成绩,斩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博士毕业后,赵俊伟心怀“反哺之情”,回到了化学化工学院工作。担任导师的他,十分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指导本科生及早参与科研活动。在院工作十余载,他早已从怀着“科研心”的学生,转变成“科研育人”的践行者。在科研育人这条道路上,他心胸开放,对资质不一的学生因材施教;他待人宽厚,在学术问题上尊重学生的见解。多年来,他义务指导30多名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全额资助多名本科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供考研面试差旅费用,给实验室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补贴……

今天的赵俊伟,成为多酸化学领域知名教授,先后在国际能源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5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取之于校,用之于校,奉献于校,这就是一名典型的科研人才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河南大学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吴文鹏:术业有专攻的种子选手

中等身材、面容和善、笑容温暖的吴文鹏,经常忙碌穿梭于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室和《化学研究》编辑部之间。每每谈起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经历,这位低调谦逊、潜心治学的“80后”教授,总是浅浅一笑,“这要归功于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培养,导师那远见的卓识、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态度时刻深刻地影响和激励着我。”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本科和硕士期间,吴文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的科研热情投身于学术研究领域。从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能力到熟悉科研领域内涵,他始终以“一专多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在国内外多家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斩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作为学院一名年轻的副教授,吴文鹏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平凡的科技工作者”。他喜欢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讲话精神里面引用荀子的那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吴文鹏怀着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的“科研心”,正是化学化工学院“科研路”探索的目标所在。

马杏:实验室里燃烧青春的后浪

“‘化育万物,学无止境’,正是这句院训以及对化学世界的好奇让我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驱动着我去接触科学研究。”身为学院的科研之星,马杏对化学化工学院的院训有着自己的理解,“科研带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与敬仰,我迫切渴望让自己投入其中去探索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马杏的导师正是赵俊伟。“多酸化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最终将服务于功能应用。”老师的话,马杏记在了心里,开启了在新型过渡及稀土金属取代多钨氧酸盐的设计合成及荧光磁学性能方面开始探究。科研之路漫漫,并非一日之功。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信息学知识,马杏就从最基础计算机编程知识学起,日夜鏖战;为了查证一组数据,她在图书馆和阅览室废寝忘食;为掌握好科研进程的每一个关节点,她潜心研究。

业精于勤,立志在实验室里燃烧青春的马杏,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研育人”的沃土上取得累累硕果: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参加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1项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发表论文11篇……

多年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创特色、出精品为目标,积极构建“多元化科研育人体系”。众多毕业生科研育人政策的扶助下,勤奋学习、努力提高科研素养,最终成为学业翘楚。培育了一批有科学报国理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等专业背景,志愿从事科研事业的队伍,成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中坚力量。

一代又一代“科研育人”的践行者,培育了一颗又一颗“科研心”,传承着科研育人的“薪火”。展望未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牢记“育才造士,立德为本”,以科研育人为桥梁,高举“科研+育人”发展旗帜,巩固创新发展科研育人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科研育人队伍建设,全力提升高质量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史晓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