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栏目

《周总理“到”河大的前前后后》

作者:时勇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乍一看这标题,您可能会惊奇地问:周总理真的来过河大吗?坦白地讲,他的确没有亲身到过河南大学。但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河南大学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他不仅在1948年6月10日,曾专门电复当时负责攻打开封城的粟裕、陈士榘等要“对河南大学加以保护”,还在1959年10月30日(注)亲切接见过我校中文系师生(如图)。从那时起,周总理和河南大学师生的心就更紧密地贴在了一起。而你可曾知道这张《周总理和河大师生在一起》的照片,却是在二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才“秘密”出现在河南大学,四十多年后才“公开”进入了河南大学校史的。

事情还应从这张照片产生地说起。那是在举世闻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上,这天上午我校中文系一千二百多名师生正在水库工地进行劳动锻炼,周恩来总理在水电部副部长李荷华、钱正英及中共河南省第一书记吳芝圃(我校前校长)等领导陪同下,到工地视察并接见了我校师生。周总理走到我们河大(当时叫开封师范学院)师生中间,亲切地和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傅钢、系主任钱天起以及学生们握手交谈,他端详着系主任钱天起胸前的红校徽,边握手边问:“你是开封师范学院的?你做什么工作?”“我是系主任,是带学生来锻炼的”钱天起回答道。周总理又问是什么时间来的,来了多少人,劳动多长时间等等。钱天起主任都一一做了回答。总理听后满意地说:“好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总理看到站在前面戴着白校徽的曹克风、何毅然、甘玉兰、李荣庚、宋效贵等同学时,一面和大家握手问候一面语重心长地勉励学生们:“你们来劳动很好,现在可以学点水利,回去后好好学习功课,又能劳动,又懂点水利,将来去教中学生就有东西讲啦!”。还说:“你们这是具体实践‘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呀!这火热的劳动生活,不仅可以锻炼意志,还可以结合专业练习写作,又支援了国家建设。”谈话之间,随行的记者争先恐后地拍下了这感人的瞬间。多少年过去了,当时激动的情景仍在多少河大人眼前浮现。这不仅是中文系师生的光荣,而且是全校师生的荣耀(当时历史系师生也曾到三门峡“英勇奋战一月整”)。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摄影记者,多年以来也没能得到一张当时的珍贵图片。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1985年,在迎接河南大学73校庆的准备工作中,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振江老师在整理这段校史时,为弥补没有当时图片的遗憾,完善图片资料,翻遍了当年的报刊文献,终于找到了一本三门峡水库劳动的画册。其中有一张周总理接见学生模样的劳动者的照片(作者不祥)。因此照是侧面像,被接见者又都戴着劳动用的肩垫儿,因而无法从校徽上判断是否河大的师生,后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特征以及我校师生当天接受周总理接见的事实等因素,他还是不无矛盾地将画册中的这张照片“秘密”请到了河南大学校史之中。多年以来,这张照片激励了一届又一届河大人,在多种宣传渠道中为河南大学争得了荣誉,为多种宣传品增彩。而张振江老师的内心却一直压着沉重的包袱,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尽管没有人对这张图片提出过疑义,但张老师总还是心有余悸。时间到了2002年的河南大学90年校庆前夕,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负责整理校史资料的工作又历史地落到了他的肩上。这次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要将这幅未经证实的图片取下,以了却多年的心病,也还校史以真实和严肃性。在与笔者的一次交谈中,张老师和盘托出了上面这段埋藏他心中十几年的“秘密”和新的决定。过去,我还真不知道这张照片背后有这样一段曲折的来历。对于视历史照片为珍宝的人,此时此刻我能感受到当初张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理解他现在的复杂心情和新的决定。不过,当我也给他讲了一段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他又马上改变了主意,终于轻松而会心的笑了。

那是1997年的4月26日,我校《中学语文》(当时叫《中学语文园地》)编辑部举行庆祝创刊25周年座谈会,我作为摄影记者和校报编辑刘剑涛老师一起出席了会议。当时与会的还有许多中学教师、该刊物的作者等有关人员。当天中午在二招(当时在老校区南大门内,现已撤除)一起用餐时,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们和同桌萍水相逢的代表们没谈几句话,就说到了河大辉煌历史,扯到了周总理在三门峡水库接见河大师生的往事上来。意想不到的是同桌的一位老师竟然就是水库劳动的参加者,竟然就是周总理当时接见过的中文系学生代表,更想不到的是他断定照片中和总理握手的人就是他——漯河市高中语文教师李荣庚(中文系58级9班毕业生)。李荣庚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仍十分激动地说:“我和宋效贵、甘玉兰等同学荣幸地作为代表来到总理身边。当时总理正和一位四川口音的女同志交谈,看到我们后,总理转向我和宋效贵(甘玉兰后到),经工地指挥部的同志介绍,总理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候。当时我激动万分,深情地仰望着总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脸却憋得通红。还是总理先开口:‘你们辛苦了!’我们才说:‘总理辛苦。’总理还嘱咐我们说:‘回去代我向同学们问好感谢大家支持大坝建设’……。”

听了这段往事,再看看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看看敬爱的周总理那慈祥的目光,看看我校师生(名副其实的)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谁能不感到轻松和会心呢?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与伟绩,共同感受这曾经有过的荣光与幸福吧!

(注):文已至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为慎重起见我又核对了一下2002年新编的《河南大学校史》,在书中第302页我意外的发现:周总理接见中文系师生的时间为“1959年10月13日”,而不是上面我写的“10月30日”。难道是我打字的时候出了差错?这可不是小问题,我赶忙翻阅资料,查找依据:1982年版《河南大学校史稿》第98页为“十月三十日”;1985年版〈河南大学校史〉第108页为“十月三十日”;1992年版《河南大学校史》第151页为“10月30日”; 2002年版《河南大学大事记》第215页为“10月30日”;2002年建校史馆中这张图片旁也注明为“10月30日”。按说我可以就此罢休,按照历史上大多数记载和惯例将这一日子延续下去。如果我这样作是对的,就意味着这次校史书出了差错。那同样不可小视。我立即将以上情况汇报给校史馆领导,并很快得到回答:“应以新校史为准”。可为什么呢?不弄明白就推翻多年的记载,我实在没有这个勇气。为了搞出个子丑寅卯,我又找了几任校史编写组负责人、找了当年的中文系辅导员、找了一些老教授,可他们都说不出周总理接见我校师生的准确时间。过去我曾在人事处工作过,记得当时在处理“登记时间前后不同”等问题时,多以最早的登记为准。难道这次前面的都错了吗?困惑之中,我又想起有篇回忆文章中曾提到这件事《河南日报》有过报道。可在图书馆不甘心地翻了多次,怎么也找不到这篇文章,更找不到这张照片。难道是误将“画报”写成了“日报”?好在我校图书馆资料齐全,管理人员热情支持,很快就有了结果:1959年《河南画报》还没有创刊。这下,我一时没戏了,甚至连这件事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如果是这样,那上面的话不仅是白说,再往后的事我想都不敢想。不行!这事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难道人人都说有的事,不到半个世纪就找不出一点当时的依据了吗。查历史资料,最为权威的地方应属档案馆和图书馆。我记得在学校的档案中对这件事没有专门的材料或文件,但同一时期其他文献中就没有涉及吗?若有涉及,也应是如今最有力的证据。这次分析是对头的,我高低找对了地方,虽然也掀了不少“白版”(翻阅没收获的资料),但“总理与河大有缘”,最终还是在一首不引人注意的“长诗”中搜到了我认为是历史最早、最为可靠的依据。我当时激动的连看数遍,恨不得马上大声呼喊,让每一个人都听到、都放心。这首“长诗”是中文系师生在1960年2月1日至3日召开的“开封师范学院群英大会”上献给大会的,名为《载歌载舞庆丰收 累累硕果向党献》,刊登在1960年由校党办编写的《群英大会文集》中。其中写道:“…… 人不解甲,马不下鞍。农业战线流过汗,工业战线又大战,三门峡劳动二十天。十月十三幸福天,见到周总理话万千。周总理亲切嘱咐咱,句句话暖如温泉,三结合,奔红专,字字刻在心里边。……”

周总理啊!十月十三,四十四年后又今天,俺终于弄清了这图片,您关心河大接见咱,深情将永飨河大园。 

(发表时编辑将最后一段删掉,使前面失去了真实性。因而,将后面一段改写为续。)

1946年:7月19日,周恩来亲临开封,与国民党当局就黄河归故事宜进行谈判,并视察了黄河花园口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