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可见,粮食安全是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首要安全提出来的。“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这是我们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根本底气。不仅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还要确保粮食资源及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是新时代赋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内涵。新发展阶段,面对消费者对粮食提出“吃得好”和“吃得放心”的新需求,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也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转变为粮食“全产业链”安全,粮食安全目标由产量导向向竞争力导向转型。然而,现阶段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短板瓶颈问题,如农户土地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种粮成本高效益低、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差;产业链短、供应链弱、价值链低、三链协同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粮食品牌建设滞后;要素资源约束加剧,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高产穷县、财粮倒挂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找出一条符合产业化发展规律的新型道路是关系到我国能否从粮食生产大国转变为粮食产业强国并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粮食产业集群正是这样一条强调粮食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新型道路。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发展实践表明,粮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粮食产业的新型组织模式,是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它不仅强调了粮食产业种植环节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而且还强调了粮食产业全产业链网络的创建,是符合我国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内涵的粮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这些内涵与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强调了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三链”同构和构建区域粮食产业网络的重要性。
粮食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粮食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是粮食产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产业集群的本质内涵,即集群=集聚+网络。按照产业集群的定义,粮食产业集群是指属于粮食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因共用性和互补性而相互联系,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群体。在结构组成上,它包括五大类型的参与主体,即粮食企业(包括从事粮食生产的企业化经营农户、家庭农场和传统农户、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流通、储备、物流、购销服务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相关支撑性企业或机构(包括原料、设备和零部件供应商、专业化软硬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金融机构等)、客户及辅助性产品供应商、提供技术和培训的大学科研机构(含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标准的制定机构等)和政府等组织。从产业范围上,它包括粮食种植业、粮食加工业以及产前产后的各相关服务业。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成功粮食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是,以粮食加工为主导、产业化程度高、产业链条长且弹性好、大量中小企业(或企业化经营农户)与各相关机构空间上集聚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产品市场份额大、知识流动和创新频繁、区域知名度高等。
由此可见,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集成解决上述粮食问题的有力抓手。它不但能推动粮食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粮食精深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还能催生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产生及其之间的产业联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促进粮食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并形成区域品牌,是集成解决我国粮食产业短板瓶颈问题的有力抓手。它依靠规模化和专业化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还通过整合小农户,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是新形势下统筹粮食安全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优化我国粮食产业布局的内在要求。从我国2003年提出“优势农产品(含粮食)产业带”建设到2017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再到2021年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当前阶段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更强调由粮食生产格局向粮食产业布局的升级转变。围绕自然优势条件决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格局,加快形成粮食产业集聚,特别是粮食加工产业集聚。以“三链协同”为主要路径,构建粮食产业网络,搭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和建设各具特色的粮食产业集群,连珠(集群)成链,辐射周边,优化和重构我国粮食产业空间布局,共同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由此可见,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在区域尺度上的内涵式发展。
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粮食产业要想具有国际竞争力,吸引大企业在本地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而成为国际大企业的粮食产业基地,就必须营建本地粮食产业配套环境,以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本地优势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走精深加工道路以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全面融入全球粮食生产网络,以使产业集群区域成为粮食新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集聚体。
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新时代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由之路。建设粮食产业集群,能针对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和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粮食产业要素资源集聚、衍生和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促进“三链”协同发展,研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催生与粮食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兼顾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和不确定的环境变化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道路,是粮食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有利于我国建设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形成优势集聚的粮食产业体系和构建现代高效的粮食创新体系,能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作者简介
李二玲,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区域经济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大学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加拿大萨斯卡切温大学访问教授,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