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走近王振铎先生

作者:王文科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河南大学教授王振铎先生于2022年4月18日长眠于世,惊闻噩耗,不胜悲痛。

王振铎教授严谨治学、精勤育人、关爱学生、甘为人梯,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同时王振铎先生一生爱国爱校,追求创新,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河大编辑学的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为我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的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讯息传播原理和编辑活动“六元论”影响至深。王振铎先生用拼搏奋斗的一生生动诠释了“铁塔精神”,是“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完美践行者和杰出代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振铎先生的身影逝于过往,先生的精神却永存未来。我们相信在先生的遗风余泽下,未来学术之路会更加光明灿烂。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王振铎教授!


走近王振铎先生

题记:百年河大明伦校园,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薪火相传。在古朴典雅、书香浸润的校园,有一个美丽的“四老传说”,即河大新闻、播音、编辑出版专业领域张豫林、王振铎、宋应离、张如法,四位德高望重们的先生,师生们敬称为“四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振铎先生。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园,师生们经常看到一位白发皓首,和蔼可亲,精神矍铄,步履快捷的长者,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编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我们尊敬的河南大学教授王振铎先生。

王振铎,汉族,1936年出生,河南洛阳偃师人。1955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河南大学),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1996年任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科研所所长,曾兼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科研所特约研究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长等学术机构团体职务。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发表文学评论《李凖、峻青小说欣赏》《学习毛主席的诗词》《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中国文论大观》《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阐释》《美与媚》《一元多质的文学论》等系列论文,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王振铎先生出版的《编辑学通论》《编辑学原理论》《编辑学理论与媒体创新》系列编辑学术论著,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被誉为“文化缔构编辑学派”的倡导者。编辑学的概念,是从1949年3月李次民出版《编辑学》一书为标志,在中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一代代编辑学人筚路蓝缕,探索总结,以启山林的学者,黙黙耕耘,辛勤付出,为这门学科理论研究体系的创建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河南大学王振铎先生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关于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理论研究,河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学者段乐川教授在《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一期)撰文总结为:王振铎先生从文化缔构编辑观到编辑活动“三原理”,编辑活动“六元论”,再到编辑活动的“媒介性”,和“主体间性”特征。其编辑学研究形成了一个以编辑创造媒介为思想核心,编辑学活动规律探究为主题的脉络,编辑哲学观照为逻辑依归的相对完整的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此观点是对王振铎先生编辑学研究理论特征的高度概括与评价。

王振铎先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在编辑学理论研究实践活动中默默坚守;王振铎先生,严谨细致的学者风范,和蔼慈祥的长者之风,似一面旗,给学子们以学术引领,似一盏温馨的灯,照亮学子们求知的心田……

后记——一百一十年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园,依然是古朴、典雅、博大、厚重,书香弥漫,暗香浮动。“四老”只是这座百年老校中无数个默默坚守,辛勤耕耘老师们的集中代表,正是这种“孺子牛”与“拓荒牛”精神,成为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与引路人,成为河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学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接力奋进,成为学校学术传承发展创新的灵魂。相信,这种学术精神,学术血脉,学术品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定会在河大这片学术沃土,生根、开花、结果,春花秋实,桃李满园,香飘四溢,代代流芳!

祝愿学术之树常青

祝愿育人之苑常绿

致敬代代学人

祝福我们的河大

猗欤吾校 永无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