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倾情育才赋高原--河南大学与藏族学子的故事

作者:王明钦 范美侠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走上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1965年9月,在拉萨召开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70年来,河南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中央支援西藏的方针政策,在精心培育来校求学的藏族学生、输送拔尖人才进藏援藏、开展藏学学术研究、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书写了一段段汉藏两地深情缱绻的动人故事。值此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采访众多“汉藏两地书”的故事亲历者,收集材料,梳理成文,谨以此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铭记一所百年老校穿越历史烟云,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全心哺育英才、支援西藏,谱写汉藏一家亲的华彩篇章。

“姓名:洛桑他青,开封地区卫生学校医师八班学生,来自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不懂汉语。若该生外出迷路,敬请社会各界革命群众将他送到学校,为盼。”

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一张珍藏箱底的发黄字条,从尘封已久的档案里浮现出来。字里行间,暖暖真情溢满全身,切切关爱跃然纸上。这一张小小的字条,承载着河南大学对一批又一批藏族学子的款款深情。

漫长的岁月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百年名校河南大学积极落实中央支援西藏的精神,不仅欢送优秀毕业生踏上巍巍高原,还培养了大批学有所成的西藏学子。牢记服务人民的初心,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奉献藏区、服务高原的精彩诗篇。

汉藏情深 深几许

这是一段珍贵的岁月,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扶持西藏发展,中央并动员和组织全国发达地区无私支援西藏建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西藏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至1957年底,西藏公路修筑达6000多公里。在中央和内地省市区倾力支援下,西藏的机械、电力、建材、轻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也得到一定发展。1954年,中央选派首批1500名援藏老师进藏。但雪域高原缺医少药的现实,成为摆在新西藏建设面前的重要任务。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随军进藏的军医和中央民族卫生大队的医务人员,以传帮带形式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藏族医护人员。1958年到1963年间,西藏也通过北京、四川、甘肃等地卫校,培养了300多名医生和助产护士。

由于主客观条件影响,西藏各级医疗工作一度进入瘫痪状态,广大农牧区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极度缺乏。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国家很快组织了包括河南、山东、上海、辽宁在内的8个省市450多位医护人员组成中央援藏医疗队,一面为老百姓看病,一面为当地培养医护人员。

根据西藏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时任卫生厅厅长次仁卓嘎介绍,从1973年起,在周恩来总理的多次关怀下,西藏自治区提出要为西藏人民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全国人民支持下,西藏卫生部门分批选送的1300名赤脚医生和志愿从医人员,先后安排在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学院学习文化知识。两年之后,他们又分别被派送到北京、泰安、开封、衡阳、雅安、沈阳等八个卫生学校学习临床医学知识。

1975年,160名藏族孩子来到了原开封地区卫生学校(后更名为开封医专、2000年并入河南大学)学习、生活。这批年轻学生,有一部分是赤脚医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贫下中农、翻身农奴,年龄最小的才15岁。这批学生学成归藏后,绝大部分都分到了西藏县、乡卫生院和防疫站工作,成为西藏基层医疗事业的拓荒者。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西藏因此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农牧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在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个“必须坚持”,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明了方向,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河南大学积极主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源源不断给西藏培养输送了各类拔尖人才,还成立了藏学研究所。2005年,河南大学申报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历史、国际民族问题三个方向硕士点,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

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张曦博士、刘嘉尧博士,先后主持了数十项藏学研究课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中国藏学》等多家权威媒体发表藏学科研成果权威论文多篇。在藏学研究领域硕果满枝,受到教育部、学术界等各个领域广泛关注,成为支持支援西藏发展的“智力资源宝库”。

每年暑假,一批批西藏学生懵懂懂前来求知解惑,又一批批西藏学子明晰晰满载归去。河南大学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屋脊输送着新鲜血液。

河南 我的第二故乡

远离父母的75级藏族班学生,母校河南大学成了他们最温馨的港湾。

160多名藏族学生第一次背负行囊,离开万里之遥的家乡,奔赴钟敏毓秀的河南大学。带着雪域高原的风俗:洗澡不会;洗衣服不会;洗头不习惯用热水。老师和他们一起做,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言传身教,如沐春风。当时一般干部的定量才26斤,为西藏班学生申请增加定量到40斤,还专门为他们申请了牛羊肉补贴。范秀云成了全天候陪伴的保姆式老师,自己的孩子都无暇顾及,对家人的愧疚无言能表。学生们每每看到范老师,都会动情地喊:“妈妈来了!”

量身定做的教学课程,详尽周密的育人计划。他们成为老师的“宠儿”,精心呵护,全程培养。

说汉语写汉字对他们来说就像天文。那就先从最基础教起。拼音识字,一勾一画;加减乘除,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耐心、细致,像教自己刚刚呀呀学语的新生儿。老师卖力教,学生认真学,知识根基越筑越牢,一年后有了突飞猛进的积累。

医学理论课程丰富多彩,学科和门类涉猎广泛,全科培养是最好的途径。临床、外科、内科、五官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各种医疗技术一门门地讲授、复习、巩固。课业辅导都是全天候的“保姆式”呵护,老师只要发现学生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波动、困难,第一时间主动关心、询问、解决。

从雪域高原到辽阔美丽的大平原,环境、水土、气候、气压等发生了天壤之变,西藏班肺结核发病率超乎想象的高。当时住院学生多达20多个,分散在学校的各个附属医院。

老师们衣不宽带,不分白天黑夜地陪伴、呵护。买来当时稀缺的白糖、橘子、槟榔,带他们吃开封地方特色小吃灌汤包,在家里炖好只有在孩子或老人生病时才舍得吃的鸡蛋膏,浇上一点点小磨香油,看着眼含泪花的学生一勺一勺地吃完。

藏族班学生曲妮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手术。坚强的小姑娘躺上手术台,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喊一句疼。她告诉记者:“学校安排了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这里的老师像妈妈,让我内心很安静,有妈妈在,不怕。”

扎西顿珠同学得了肝包囊肿,疼痛难忍,面黄肌瘦。学校派老师带他到上海治疗。邀请了校友、市人民医院的权威专家主刀,做了这台超难度的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总是眼含热泪,深情地说:河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故乡是河南!

藏族班学生、后任山南医院妇产科主任卓玛清楚记得,学生啃过的西瓜,扔掉的瓜皮,老师悄悄地拾起来,削去外面的硬壳,偷偷吃那青青的皮瓤。卓玛哽咽着说:“老师就像妈妈,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

1976年唐山大地震,河南大学也接收了大量伤员。老师、医生忙不过来,就带着藏族班的同学,早早地上了“实践课”。

清创、打针、输液、换药、小伤口缝合……课本上的知识,迅速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知行合一。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实习期间。老师们特别重视手把手地传经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喜乐回忆说:“我在一年多实习当中,就睡在手术室门口,一床被子裹个枕头,一点不觉得苦。参加的手术数量1000多次,主刀有920多次,然后观看手术有3000多次。”

对藏族班的学生来说,学校是永远的母体营养。

虽然毕业了放飞高原。不久后,很多学生如喜乐、欧珠罗布、索旦、洛桑、达瓦次仁、次旺等,又陆陆续续地返回母校“蓄能充电”,继续跟诊资深医生实践、提升。河南大学敞开温暖的怀抱,给他们提供着一切便利条件。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老师的大爱无疆,熔铸着藏族学子秉承河大精神,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我的青春在西藏

络绎不绝的河南大学优秀学子走上寒气逼人、充满诱惑而神秘的雪域高原,雄伟险峻的世界之巅,行走在风雷雨雪难阻挡,南北西东接友邦的“茶马古道”上。他们用睿智聪慧,燃烧着美丽动人的青春年华。

1975年夏,为响应党中央大学生支援西藏的伟大号召,河南大学选送政教系、中文系、地理系、体育系、艺术系等上百名优秀毕业生,随着全国庞大的大学生援藏队伍,义无反顾地开赴青藏高原,成为世界屋脊的最美垦荒人。

余金成、张昌平等到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地处喜玛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东依西藏首府拉萨,西连阿里高原。这里山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广布。神山圣水,你看,这里的水犹如从梦境中溢出,是生命之源,流淌在美丽的神话里,清澈、纯粹、晶莹剔透!湛蓝湛蓝的天空,远离浮尘,那么清新、那么鲜亮,蓝得华丽而迷人、亲切而慈祥、风韵而神秘、奢侈而夸张。像天堂一样诱惑着他们。

张明、张立堂、闫爱玲等分到西藏那曲地区工作。绿野无极的藏北高原,神秘缠绵的纳木错湖,几近透明的苍穹,让人感到这里就是远古的传说。

贾善福等去林芝农牧学院;郭玉英、冯东平、王金菊等人分在区文教局。他们眺望高耸宏大、威严峻厉、繁复层叠、幽静神秘、“离天最近的地方”布达拉宫。“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群中原好儿女,好像听到了仓央嘉措最美的天籁情歌。

余金成等同学沿日喀则北上,涉湘河、渡雅鲁藏布江,来到南木林县米汝村插队。“不当干部当农民,不拿工资挣工分。”他们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学藏语,说藏话,教西藏的同胞们说汉语,写汉字。相得益彰,其乐融融,汉藏两族亲如一家!

变身农民的同学们,在严重缺氧的青藏高原战天斗地,开辟荒山野地种粮、种菜;开办小型农场,栽种了大白菜,红萝卜、白萝卜、大葱、小白菜,进行了杨、柳树苗的培育栽种实验,并建成小型塑料温室,做红薯下蛋的栽种试验,深受牧民们喜欢。

插队两年后,原老师等服从组织安排,又来到林芝的西藏农牧学院教书育人。雪域江南嵌入画,人间仙境化为诗。林芝被誉为“西藏江南”,高旷悠远,辽阔壮美,置身其中,瞬间明白它在用伟大超迈和高远淡泊净化心身,让你的心境趋于平和、达到虚静。

他们用10年授业传经,播洒知识的时光,对藏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学党史、感党恩,在西藏反分裂、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引导同学们立场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160多名河南大学75级藏族班同学,主动请缨,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培养和殷殷嘱托,志愿投入到最艰苦的边远牧区和高山远水,成为西藏基层医疗事业的开拓者。

强久仁青来到距离拉萨最远、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布琼次仁来到天高水长的高海拔高寒县浪卡子;玉珠到达那曲地区尼玛县,喜乐独自到了“藏獒之乡”措美县,索旦次仁去了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大峡谷的结合部嘉黎县鸽群乡……

那曲地区尼玛县,是藏北地区最为苦寒的地方,且交通严重不畅,她常年奔走在杳无人烟的藏北雪原,眼睛患上了严重的雪盲症。巡诊中遇雪盲症诱发,疼的几近虚脱。传承了河大精神、坚强的玉珠硬生生咬牙挻住,软瘫在地。在措落乡双户村,玉珠遇到一个重病女患者,家里特别困难。玉珠火急火燎到机关各处募捐,各方伸出温暖的援手,筹到4000多块钱,病人才转危为安。

强久仁青在阿里承担普外科、脑科、骨科的手术,输卵管结扎、剖腹产手术等妇产科手术任务。这里的电三天两头、甚至天天停,为了抢救病人,常常用手电筒照明做手术。多年来强久仁青完成了成千上万台外科手术,成为阿里地区妇孺皆知的全科手术大夫,被老百姓亲切称为阿里“一把刀”。

来到措美县的喜乐,经常穿行在沟沟坎坎、村村落落。有次措美县乃西乡二村村民阿旺多吉,胃痛地蜷缩一团,确诊为胃癌。当时血色素只有4克,加上车辆、交通条件差,没有时间转院治疗,必须马上做胃部切除手术,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时任医院副院长的喜乐秉记母校老师教给的技能,亲自操刀上阵,最终手术取得成功,病人康复出院。喜乐也因医术高超、作风硬朗、素质过硬,先后任措美县人民医院院长、山南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区卫生厅副厅长、食药监局局长、西藏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专委副主任等职。

爱学习的欧珠罗布来到了交通偏远的曲松县。但他牢记河南大学老师的教导,一有空闲就钻研知识,毕业后又回母校附属医院学习两年。后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成长为自治区最高学府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组建了高原病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高原医学研究重要基地,破解了一系列的高原疾病密码。2009年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汉藏深情 不了情

在落实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中,百年传承的河南大学,秉承教书育人、人才兴藏的宗旨,全面落实国家、河南省的整体部署,主动担当作为,长期坚持不渝地为青藏高原培养、输送各类高质量人才,深入开展藏学学术研究,服务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5年,河南大学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50年(1949——1999年)》、《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藏兴藏思想研究》《西藏大事辑录(1949——1985年)》等。煌煌巨著,获得学术界一致好评。

2008年,河南大学代表在国际藏学会的发言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嬴得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河南大学藏学研究所正焚膏继晷地准备论文《中国共产党散杂居民族理论与政策百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即将提交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年会交流。

河南大学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五十年》专题,研究总结国家对西藏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此后,河大优秀学子又连续发表多篇关于西藏政策研究系列论文。论述了西藏发展过程中的纵深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西藏人文历史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归纳总结。

河南大学不但藏学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而且吸引更多西藏学生踊跃报名来到河南大学求学报国。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聂日雄乡果央村的尼玛仓木决,2008年来到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就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由于提前来校报到,辅导员谢丽娜老师不顾夜深露重,亲自去接站,看到这女孩脸上带着典型的高原红,害羞内向,腼腆少语。大家都簇拥过来热情地说:“我们是同学,更是家人。”

全班同学都对这位藏族女孩宠爱有加,实践课上让她优先选择摄影摄像器材,给她评定了二等助学金,班委活动中推她加入。谢老师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温暖备至。她深情地说:谢丽娜老师,就像妈妈!

尼玛仓木决在河南大学健康快乐成长,她完全融入了班集体。还主动承担班级事务,积极打扫卫生,并主动申请向组织靠拢,在河南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拿到了普通话二甲证书和拉萨团委志愿者证书,专业课成绩也大幅提升。她激动地说:抬头望见天安门,一心向着共产党。河南大学培养了我,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改变了我的人生。河南,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我见到了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洛珠加措,来自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大男孩。刚来时有些手足无措,紧张拘谨。他有着藏族儿郎好身板,辅导员赵婧老师让他参与班级事务,当选为体育委员,参加了院足球队以及长跑训练队。

洛珠加措很快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变得开朗健谈。参加学院秋运会和学校秋运会,凭着出色的训练和技术,连连斩获佳绩。

被问到作为藏族学生,为何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洛珠加措不假思索地说:“藏族同胞学习汉语的热情与日俱增,将来想要有一番作为,融入精彩的世界,汉语就是通行证。而大师云集的河南大学,是我向往的圣地,就是我的妈妈。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我还会让我的弟弟妹妹们来河大学本领。”

河南大学有很多尼玛仓木决、洛珠加措们,在中原茁壮地汲取丰厚营养,期待着到充满神秘色彩、留下千年期盼的青藏高原大显身手。

执着河大学人,投身藏学研究,与青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藏一家情深意厚。一所百年名校,穿越历史烟云,全心全意哺育英才,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华彩篇章。

《光明日报》倾情育才赋高原——河南大学与藏族学子的故事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729a30c596e48edb8c5dbea92a10f9f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