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日报》刘季洪:当代著名教育家

作者:陈宁宁   来自:摘自《河南日报》2012-03-09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srg  

百年河大名人印记 (二十六)

刘季洪(1903~1989),江苏丰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习教育,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哲学,又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教育,毕业后回国任教于江苏教育学院。

1935年6月至1938年9月,刘季洪出任河南大学校长。当时河南大学有文、理、法、农、医五个学院,学生1000多人,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大学。受命后,他与各院系领导及教育界人士多方晤谈,广询意见。1935年8月,他主持河南大学第二次校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立河南大学组织大纲》,呈教育部并获准备案,据此对河南大学的组织机构做了调整和完善,要求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针对当时困扰学校发展的冗员较多和校风松散两个难题,刘季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减聘人员50多人,使学校经费收支相符;成立了组织训育委员会,由校长及教务长分担正、副主任委员,训育课主任担任秘书,聘院长、系主任若干人担任委员,并请教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校风气为之大变。

刘季洪认为,开封非名都大邑,所聘教授多有不到,只有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创造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才有条件竞聘名师。为此,他尊师敬贤,提高教授待遇,延揽了一批诸如范文澜、萧一山等国内知名学者。各院系也对师资课程做了调整,他率先垂范,开设“欧美教育名著选读”,同时提倡学术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1936年10月,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创刊,刘季洪亲撰发刊词。

按照学校建设规划,刘季洪1936年建成了四柱三楼牌式的南大门。门楼上双重飞檐,雕梁画栋,屋脊上高踞雕刻精美的珍禽异兽,中门上额横书“河南大学”,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写“止于至善”,两边分写“明德”、“新民”。八个耀目金字,予学生以发扬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入门便产生一种对国家民族无上的责任感。

刘季洪掌校期间,学校安定,经费比较宽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4年东北大学农学院停办,其师生便来到河南大学农学院借读。1936年政府又决定将东北大学整体南迁,商由河大接待。是年夏季,东北大学500多人到达,受到刘季洪的特别照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省府决定河南大学迁移至鸡公山及镇平一带,1938年夏又迁往豫西伏牛山区。刘校长感到学校前途困难万分,不得已向省府请辞,后去教育部供职。1941年刘季洪到陕豫视察教育,前往潭头与河大师生相见,回部后向教育部报上河南大学申请国立的材料。1942年,国民政府通过决议,将省立河南大学升为国立。

1949年刘季洪到台湾后,先在高校任教,后担任正中书局总编辑、总经理及董事长,政治大学校长,台湾“考试院院长”等职,著有《各国成人教育》、《教育统计学》、《教育生涯漫谈》等书及教育论文多篇。1989年病逝,享年86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