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大河报》文学院:九十年辛勤耕耘,桃丰李硕

作者:谷武民   来自:2013年05月30日 《大河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5月的古都开封,阳光明媚。铁塔影下,花红芳菲,硕果累累。

漫步河大校园,绿荫下,花红处;教学楼,文学院,新在旧中,旧在新里。庞杂无涯的学问,个性鲜明的学科,记者用灵魂在触摸,触摸近百年演变的年轮,触摸新时代勃发的脉搏……

先师大家“筚路蓝缕” 奠定河大文科的优势地位

尺幅之地,凝聚东方气韵;笔画之间,升华人文精神。

您瞧,院徽下部的“1923”,跳动出近百年最有意义的音符,河南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23年。最中间金黄颜色的实心圆像初升的太阳,寓意着文学院这个古老的院系依旧像朝阳般有着勃勃生气。

一枚小小院徽,穿越光阴,熠熠生辉。

院徽周围的字如同太阳的光芒,从大河与大地的交界处升起,散发出年轻的活力;里面的图案是一个奔跑中的人,又新奇地组成一个“文”字,并且此字使用篆体,体现了文学院这一人文学科的独特性,代表了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一枚小小的文学院院徽,历经沉淀,历久弥坚。

文学院首任“大当家”是冯友兰。从南阳唐河走出来的冯先生北大毕业,留学美国,1923年,28岁的冯友兰归国,回到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担任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他致力于文科体系改革,奠定了河南大学百年来文科的优势地位。

河大给了冯先生特有的灵感,这位著名的中国哲学家、教育家确立的“人生境界”说别具一格,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

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生活于道德境界的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是圣人。

长冯先生两岁的郭绍虞和他同一年来校任教。《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等让他蜚声学界,奠定了他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家的地位。

郭先生第一次给河大学子上课,身着长衫,温文尔雅,普通话中略带吴音,别有风趣,同学们争选他开的课程。郭先生对治学提出“两性”,一是记性,一是悟性,记帮学,悟帮思,学而能思才是“活读书”,“将勤补拙”是治学秘诀,只有如此才能取得令人仰羡的业绩。

薪火相传,弦歌不断 文学院的领军人物如今位居翘楚

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几十年来,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嵇文甫,近代文学研究奠基人任访秋、著名古文字学家于安澜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此执教。

如今的文学院学科梯队层次分明,领军人物位居翘楚。学科带头人关爱和教授,领衔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由任访秋奠基的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在关爱和教授带领下,打通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界限,形成以近代文学与新文学渊源、现代文学史料学、20世纪文学思潮为重点的研究特色,成为国内近现代文学研究重镇。

文学院院长李伟昉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主讲的比较文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文学院九十载风雨历程,不正是由一位位先师大家筚路蓝缕,跋涉于绵绵远道,耕耘于桃李芬芳?

“脐带”效应 成名者前有来者,后继有人

“以前听说河南大学好,来这里看了之后觉得河南大学就是好!”2011年12月19日,河南籍知名作家刘震云甫一开场,便引来全场掌声和笑声。应河大文学院邀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身为河大兼职教授的刘震云与师生共同探讨“文学创作”。

刘震云记忆犹新。1925年,冯友兰为河南最早发表新文艺作品的学生期刊《文艺》写下“发刊词”伊始,生生不息,衍生出一种文化传统。

1940年春,苏金伞进入河大任教,这位几乎放弃创作的诗人在铁塔影下奇迹般寻找到了创作的春天:“我好像一条搁浅的小船,一下子驶入大海一样……”

1961年踏入河大校门求学的孙荪,后来成为省文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的文艺、文学评论家。他和同时代就读于河南大学的鲁枢元、刘思谦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誉为20世纪80年代跑在中原文坛上的“三套车”。其中,刘思谦仍在河南大学任教。

岂止是这“三套车”?

前有来者。老一代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成为划时代意义的典范之作和文学丰碑。

中有传承。第二代作家,孙荪以散文《鸟情》、《星云月三赋》异军突起,他和刘思谦、鲁枢元等人一起构成强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阵容,让学界刮目相看;王怀让则扛起如椽的大笔写出振聋发聩的代表作“三人”、“三作”。

后继有人。第三代作家中,孟宪明的多卷本长篇儿童小说《双筒望远镜》引起轰动,闫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耐人寻味,王剑冰的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

成长于同一方沃土 教授里长出两朵“奇葩”

说起唐诗,文学院自学成才的唐诗专家佟培基先生绕不过去。

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全唐诗整理”主持人,河南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这些桂冠的主人只有高中学历。

他35岁前是河南大学的一名司机。调进学校车队后,他每次出车前,都要到校图书馆借几本书放进车厢,以备学习。面见每个学者,他都不放过学习机会。

厚积薄发,35岁转行了,他被破格调入河大中文系唐诗研究室。1982年起的十多年时间里,他被先后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被定为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申报博士学位点学术第一带头人。

教授对他的得意门生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与佟培基相比,王立群的“明星范”让他名闻遐迩。

4月8日,央视第15届青歌赛决赛现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的名字再度引起高度关注。

王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百家讲坛最学术”主讲人之一,也是极具“明星范”的当红学者。他的“励志格言”派点评“萌句”妙出,特有的细言细语让选手和观众受益匪浅。

“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是永生的遗憾”……他用励志箴言来激励选手,其妙语连珠颠覆了传统拘谨的学者形象。

他们不同的个性成长于同一方沃土,有一个共同的符号:河南大学文学院。

“万金油”里 流淌着“金刚钻”的特质

阅风雨,卓然而立。

这艘积淀深厚的学院“航母”,正阔步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拥有省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及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研究机构。

和而不同,特色取胜。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3个本科专业。

“万金油”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老树新枝,毕业后教学或到新闻出版机构从事新闻采写、文字编辑手到擒来,得心应手。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方向)毕业生凭较好的现代化秘书技能,工作在国家党政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部门,成为各级领导的得力助手。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毕业生凭借其跨文化交际技能,主要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学校、文化管理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导和评论研究工作。

“落实思树,饮流怀源。”去年百年校庆来临之际,1982年到1989年在文学院本硕连读的青岛企业家魏杰特向学院捐赠现金30万元设立“英杰学术创新奖”和“英杰创作与评论奖”,以激励立志成才的学弟、学妹。

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就业率在文科专业中稳中有升,平均保持在94%以上,各专业方向就业前景良好。

文学院考取硕士研究生(含推免生)中,被985、211院校录取的比例高达50%。学生出国比例大有提高。

文苑英华,流韵百年。

如今的文学院,正扎根于百年河大厚重学术传统沃土,“万金油”般的视野和灵活,“金刚钻”般的执著和特质,昭示着文学院的未来会更加枝繁叶茂,芳华无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