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古代典籍、名言警句,深入浅出地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独特的“习式风格”。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包含着众多的河南元素。这些河南元素,深刻记录了河南历史文化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并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河南元素
以《习近平用典》第一、二辑为例,其中共收录283处典故,直接体现河南元素的近70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历历在耳的人物话语。《习近平用典》中的古代典籍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河南籍人物的话语,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司马迁《史记》),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今河南商丘人)与宰相伊尹(今河南杞县人)的对话,表达了重视民情的思想。“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是伊尹教导太甲的话,意为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身要严于律己。“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于谨(今河南洛阳人)向周武帝提的建议,表达了赏罚分明的施政思想。“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司马迁《史记》),是商鞅(今河南濮阳一带人)向秦孝公提的建言,表达了抓关键少数的施政思想。
绵延不绝的河南印迹。《习近平用典》在出土文献、历史建筑、民间谚语、人文史迹等方面包含着河南元素。如“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先秦《逸周书》),该书是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古冢中出土的古文竹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尚书》,为武王伐纣时在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区)向诸侯发出的誓师词。“廉之言贫,勤不道苦”出自河南内乡县衙的楹联,表达了为民服务的廉政、勤政思想。“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凸显了治国理政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而《资治通鉴》成书于河南洛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表达了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而该句成为20世纪30年代沿用至今的河南大学校训来源。
励精图治的政治主张。《习近平用典》中包含着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河南声音。“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东周末年,周敬王因王子朝叛乱逃至成周(今河南洛阳),部分流亡大臣向周敬王谏言在成周筑城建都,卫国大夫彪傒认为不可,并引用此谚语加以劝谏。欧阳修、王安石、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在河南发出了励精图治的声音。“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朋党论》),表达了志同道合的政治倾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突显了做好细节和良好习惯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欧阳修《新唐书》),表达了艰苦朴素、勤俭治国的思想。“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上殿札子》),表达了善法治国和执法必严的重要性。
群星闪耀的河南名家。从先秦至近代,有无数河南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等著书立说、传播思想。在这些河南名家的作品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言语、诗句成为《习近平用典》中的典故,他们的思想也被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略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不同频次地涉及到的河南名家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苏秦,汉代的贾谊、桓宽、荀悦、张衡,南北朝时期的庾信、范晔,唐代的韩愈、杜甫、吴兢、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宋代的程颐、程颢、司马光,元代的白朴,清代的张伯行等。
河南元素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河南元素体现了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也显示了河南元素在新时代的重大贡献。
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习近平用典》中的河南元素,生动再现了河南历史文化中成汤建国的英明神武、武王伐纣的顺应民意、老子的无为而治、韩非子的以法治国、汉代的以德治国、宋代的文官治国等。在数千年中,中原王朝的政治状况直接影响着天下兴亡、国家盛衰,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如司马光“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的人才观,王安石“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的法治观,桓宽“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的廉政观等。这些政治智慧在新时代演变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
海纳百川的宽广境界。数千年的河南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兼容并包的历史。从黄帝、炎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始祖,到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民族大融合,河南人民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宽广境界,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天下观,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平等观,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助人观,刘禹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包容观。这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新时代升华为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一带一路”倡议等,并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实践和理论支撑。
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历史上的河南多灾多难,历次逐鹿中原的战乱,屡次“人为鱼鳖”的黄河决口,多次“赤地千里”的灾荒,造成河南哀鸿遍野、损失惨重。多灾多难的历史铸就了激励河南人民奋发图强的灿烂文化,也铸就了河南人民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荀悦《申鉴·政体》)的务实精神,形成了河南人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的实干精神。河南人民求真务实、埋头实干的精神元素,在新时代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国理政理念。
河南元素的新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处处闪耀的河南元素,鲜活如初、历久弥新,激励着河南人民继续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勇于创新,并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勇立潮头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地区定都,中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河南。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中原文化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曾长期处于引领地位。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只此青绿》节目和河南卫视陆续推出的《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系列节目,都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神韵,增强了河南文化自信,使河南再次处于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尤其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文化强省”战略,为河南引领文化发展潮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注入了强大动力。
勇毅前行的奋进精神。河南人民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汲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奋斗经验,从岳飞报国、木兰从军的故事中汲取勇毅前行的爱国情怀,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中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中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状态。这种奋进精神是新时代激励河南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人民继往开来、接续奋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抗击自然灾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谱写着一首首英雄赞歌,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勇于创新的改革实践。河南人民在汤武革命、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改革实践中革故鼎新,以勇于创新的改革姿态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如今,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的殷殷嘱托,坚守“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盐铁论·忧边第十二》)的改革创新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奋力谱写着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河南元素,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关键词,是传承华夏文明的过渡句,是实现河南两个“确保”的历史文化基因。这些河南元素,重温了河南历史,讲述了河南故事,振奋了河南精神,焕发了中原文化的新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