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河大故事︱革命英雄爱国情

作者:屈晴爽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1912年,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诞生,此时正值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振中华于困厄、致民族于富强乃是河南大学的建校初衷。建校一百一十年以来,河南大学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秉承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培养出无数胸怀民族大义的爱国学子。我国著名革命活动家、革命英雄,河南大学(时名中州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秀民,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投身于伟大的红色革命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

于秀民,1902年8月4日生,河南省西平县芦庙寨人,原名于国俊,字秀民,因革命工作需要曾化名郭庭和、于济川、余济川、李敬昭、于景陶等,曾任河南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怀着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于秀民于1919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三届英文科(五年一贯制)。在校期间,于秀民关心国家大事,心系民族命运,积极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秀民和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开展爱国斗争,他们奔走呼号,集会演讲,游行示威,还参加了查禁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校内外的群众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北平青年的革命斗争。1919年5月13日,于秀民再次和同学们上街游行,演讲宣传,并参加了开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举行的大会,会后以15所学校全体学生的名义,向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北洋军阀政府和上海和会代表分别发出电报,要求早日解决时局,一致对外。

五四爱国运动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于秀民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学习并积极传播马列主义。1924年暑假,于秀民和河南大学学生张海峰、孟炳昌、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学生杨靖宇以及二中学生吴芝圃等人,组成了河南省第一个研究马列主义的进步组织——河南社会科学研究会。该会以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为宗旨,团结河南大学及省会各校进步青年学生,为迎接国民革命军挺进中原而积极活动。

1925年1月21日,于秀民经同学、共产党员孟丙昌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1日转为正式党员。同年,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爆发。在五卅运动中,于秀民和马霖、马景山、李纪美、杨芳芝等同志在范易、李求实同志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革命斗争。当时党的外围组织还有开封青年协社、反帝同盟、互济会、开封学生联合会以及旅汴同学会等团体,于秀民积极参加他们的组织活动,对他们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1925年下半年,河南大学首届党支部正式成立,于秀民任河南大学第一任支部书记,受党组织的委托,同时兼做附中青年团的工作。

河南大学党组织是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与关怀下开展工作的。省委领导人范易、李求实等同志先后来到开封指导党的组织工作和革命斗争。李大钊同志曾在百忙之中来河南大学指导工作,并在六号楼讲演厅向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发表演讲,号召大家高举反帝旗帜,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

于秀民担任河南大学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师生开展革命斗争。1925年6月初,河南大学组成演讲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在河南大学的影响下,开封30余校的学生一致罢课,工商界也参与其中。在示威活动中,河南大学学生首当其冲,组成义勇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随后,河南大学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用发宣言、搞募捐、游行演讲等形式,呼吁人民奋起抗日。于秀民、杨靖宇、吴芝圃等又把自己的队伍开往圣安德烈教会学校,以支持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的革命活动,并派代表到北平请愿,组织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对付敌人的武力镇压。1926年元月,河南大学党组织带领师生和开封各界一起召开反对日本侵略我国东北领土的群众大会。1926年春,党组织在河南大学七号楼举行列宁逝世纪念会,使革命师生懂得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革命道理。

于秀民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充分发挥革命者机智,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创新形式开展革命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群众,领导师生开展对敌斗争,党组织决定由于秀民等同志创办贩卖部。贩卖部以出售文具纸张和日用品为名,实际是我党接头、送信、传递情报和出售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中国青年》《中州评论》等的活动场所。1925年,党的接头人尹善,在开封东大街路东开设书店作为接头地点,于秀民曾多次到书店中送信、找人,出色完成接头任务,并在书店中多次参加党的会议。此外,河南大学传达室的大高个子老朱同志,负责党的通信工作,于秀民曾与老朱同志多次合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于秀民在1923年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毕业时预校停办,不再选拔留学生,随后于秀民进入河南大学(时名中州大学)化学系学习。此后由于五卅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党的工作日趋繁重,为了有更多时间从事校内外的革命活动,经校长张幼山同意,于秀民不惜放弃化学专业,从高难度必修课中解放出来改学教育,从而转到河南大学教育系。1926年秋冬之间,学校因为被奉军占驻而提前放寒假。1926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于秀民去睢县开辟工作,于秀民毅然奔赴斗争最前线——农村,从而结束了学生生活。

1927年3月,于秀民担任睢县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在睢县工作期间,于秀民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发展人民的武装力量,在睢县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睢县工作的六个月,于秀民建立工作点9个,发展党员40多名,与杜如珩、苗铁峰、马集勋、李西峰等带领农民军,发动睢县起义,一举占领县城,并建立睢县临时革命政权,可谓功勋卓著。

此后几十年间,于秀民一直在革命最需要的地方辗转奔波,积极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初,于秀民任中共豫西地委书记,同时兼任洛阳县委书记;1929年初,于秀民被捕入狱,同年10月刑满释放;1930年3月,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于秀民考取开封邮政管理邮务所,遂以合法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7年4月,于秀民任中共开封市委职工部长、市委书记;1938年初,于秀民在李先念的领导下训练干部,为抗战准备人才,并参加了张裕生领导的“游击队”;1939年,于秀民任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总务处长;日本投降后,于秀民任冀鲁豫区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于秀民任北京邮局第一副局长、邮电部财务会计司司长。

于秀民于1982年离休,1984年6月中央组织部批准其按副部长级待遇,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与家国共命运,谋国运之永昌”一直是河南大学的办学初衷。建校一百一十年以来,河南大学植根于古老的中原大地,致力于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文化之传承,而河南大学的师生则把国家与民族植入心底,把爱党与爱国融入生命,心存爱国之志,胸怀民族之情。英雄虽已去,精神永不灭,在光阴之河的冲刷中,英雄们的殊勋光芒依旧夺目。曾任河南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革命英雄于秀民,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和共和国建设工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乃是我们后辈应当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史晓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