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李伟昉:“新文科”视域中的文学学科建设

作者:李伟昉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编者按:10月12日上午,由河南省社科联举办的2021年(第十届)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主会场活动在郑州举行。受河南省文学学会的委托,我校学报主编李伟昉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代表省文学学会围绕文学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一、“新文科”及其教育理念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所谓传统文科,即指原分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中国历史上,文史哲之间没有界限分明的学科概念,是含融在一起的,后来分开各自发展,完全是受近代以来西方学科分类和规制影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受西方影响的所谓传统文科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学术的深入发展,学科分工的过度精细所造成的狭窄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自由拓展和深入交流。当学术前沿的发展遇阻时,需要进一步聚集能量,借力突破,于是学科间的打通、交叉、融合发展也就势在必行了。我们今天倡导的“新文科”,其内涵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及其提供的新技术手段,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跨界发展,相互借鉴,以取得学术和教育的有效突破,并且寻找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学科增长点。“新文科”理念不仅倡导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沟通和互鉴,而且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智能驱动的厚植,树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全球化、信息智能化时代的新要求。这一理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通才与精英的辩证关系,注重强基和跨学科思维的视野开阔的拔尖人才培养。当然,“新文科”除了重视教育中的德、能、技之外,还意在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问题意识彰显、人文情怀在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新文科”视域中的文学学科建设,是积极把相关学科的有用内容化为己有,为我所用。打通、融合的前提是以自身为基础,是从自身出发寻求丰富、发展自我的借鉴,而不是迷失、丧失自我。作为中文二级学科的比较文学,它所倡导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本身就是对“新文科”理念的践行。

二、文学学科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的提升,积蓄教师教学与科研并举、综合发展的实力,这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基石。而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真正实现教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出引领前沿的具有标志性的创新学术成果,都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课堂质量的把关者,需力戒照本宣科式的陈陈相因,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二传手”,更应该成为启迪学生心灵智慧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学术思维,将学生引向创造性的学习。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科研做支撑,不仅要及时地把相关学科前沿科研成果,而且要将个人最新阅读感受、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升、丰厚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质量,开阔、更新学生的认知视野,实现科研成果的师生共享。同时有效构建“三个层级、多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将基础课、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三、人才素养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文学学科如何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呢?第一,拓展学术史视野,培养学生广泛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懂得与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对话。第二,加大学生研读原著、增强文本细读、理论观照的能力。第三,强化“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方法意识、求新意识。传统教学思维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习、探究、创新。第四,重视比较思维,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延伸视野,有比较才能更好定位定性。例如,在讲授中外作家作品时,注意不同作家、作品的文学史纵向梳理,及其在世界文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横向比较,将其置于纵向发展与横向共处形成的坐标系上才能清楚把握各自的特色与贡献。第五,注重“三个结合”:即力求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训练学生综合思考、分析并解决文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跨学科思维和文化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创造性优秀人才,尤其是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人格心智、情操陶冶、奋斗意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方面得以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提升。

四、河南省文学学科基本情况

就河南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情况看,自河南大学率先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博士学位点一级学科、B+学科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之后,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也跻身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行列;同时,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也取得博士学位点一级学科,这为河南省文学学科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今后我们应该在保持各自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加强联系,相互支持,扩大战果,从根本上扭转河南省高校文学学科在全国整体偏弱的状况,继续在标志性学术成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方面再创佳绩,更上层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对河南省文学学科的未来充满信心。

(李伟昉: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大学学报》主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