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张锁江:从河南大学走出的中科院院士

作者:邓柯楠 范文璐 司振勇 张明婧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校长宋纯鹏向张锁江院士(右)颁发聘书

张锁江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并获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并赴日本留学;2010年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在Chem.1Soc1.Rev、Chem1Rev、Angew.1Chem1.Int.1Ed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SCI他引10000余次;H-Index151;撰写中英文专著7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

11月6日下午,“河南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合作签约暨名誉院长聘任仪式”在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河南大学1982级校友、中科院院士张锁江从校长宋纯鹏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受聘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面对台下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他感慨道:“河南大学给我的教育,是我平生最大的恩惠;如今归来,赤子之心一如往昔,我将竭尽全力,为把河南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要抛弃学问”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不断地学习去充实自己,才能在面对成功的触角时,不因为“不晓得”而与其失之交臂。他,1982年进入河南大学化学系,领略到了微观世界纷繁背后的无穷宝藏,更深知“化学,育万物;学问,无止境”的真理。在人生的逆境与失意中,他并没有止境与在意,胡适的一句“不要抛弃学问”成为他求学路上的箴言。

本科四年时光里,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丰富自己的学问,克服了英语短板,提高了综合技能;考研时,因极小的分差而与梦寐以求的学校失之交臂,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学业,而是在系主任推荐下以代培生的身份前往河南师范大学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愈发深入的学习中,他不断发掘物理化学的乐趣,探寻与化工领域之间的联系;在研究物质相互之间普遍规律和关系中,他拓宽自己的视野,沉淀了自己的学问……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业,适时地抓住机遇,不断前行。“如果我放弃了继续学习,或许我现在应该在哪个地方搬冷砖吧。”张锁江院士自嘲道。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即便只是为了吃饭生存,学问也定不会辜负大家。”张锁江对河大学子的谆谆教导,发人深省。

“像山一样思考”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阿尔多·李奥帕德曾提出要“像山一样思考”:山脉连起,其上生物的繁衍与生存相互影响,绝不能因眼前利益而干扰任何一环。换言之,一个人的成功是看长远发展,而非在现阶段的成绩。重眼前之利而轻长远之思,无法取得长久的成功;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张锁江所言,“冬天穿短袖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化学研究领域,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2009年,他作为第一作者编著的《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一书的出版,体现了他在“绿色科研”方面的前瞻性。“十二五”期间,张锁江和其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定位于大规模资源转化利用及替代的绿色过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在绿色化工及污染控制技术、功能材料化工及太阳能利用方面重点部署,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现在社会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制度在改革,政策在变化。”心系长远发展,以大局眼光看待事物,“像山一样思考”,这是张锁江贯持的思维方式,也是他对河大学子的殷切希望。

“耐得住寂寞”

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是化学学科的特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也就注定了它“路漫漫其修远兮”。红尘喧嚣,“静心”少有,“淡泊”难求。耐得住一次次无效数据结果的挫败,耐得住日复一日实验室的枯燥,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不跨越学术公正的底线,才能真正守住化学人的尊严。“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是属于化学人的形容词,也是张锁江取得如今成就的重要因素。

“很多学生初到国外,便急于向我反馈论文无法发表一事。可导师的审阅需要一定时间,论文的发表也要层层审核。”张锁江感慨道,“人生地不熟、学术研究未能上手时,便这么急于求名利,这是错误的心态。”对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张锁江表示,世界在发生巨变,科技产业不断更新,未来难以预测,但却可以适度把控当下,把控自己的内心。

“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然成功并非偶然。从河南大学化学系本科生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36个春与秋,13140个日日夜夜里,他发表SCI论文350余篇,编写中英文专著7部,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没有复杂的理由,也没有神秘“锦鲤”的守候,只是通过一步一脚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不是每一次改变都可以感知,但点滴见江海,砾石见山川,正如张锁江院士所说:“回报虽不可立得,但时过境迁,一定大有裨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