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资讯

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举办“无机化学大家坛”系列讲座

作者:万榕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为了交流近年来无机化学化工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和促进无机化学化工与各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探讨和展望无机化学化工研究的发展新思路、新领域和新趋势,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举办“无机化学大家坛”系列讲座。

11月2日,第一期“无机化学大家坛”暨多酸论坛在化学化工学院举行,8位无机化学领域杰出专家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学院100余位师生聆听了报告。开讲仪式由实验室主任牛景杨教授主持。牛景杨对应邀到场的各位专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学术活动是多酸化学同行相互学习、增进合作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交流会。希望全体师生认真聆听,积极讨论交流,满载收获。

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长文教授作了题为“多金属氧簇催化剂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的报告。他首先以工业催化、酸催化、活化CO2分子、降解化学战剂类似物等为示例介绍了多酸(POM)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背景。随后,具体讲述了两例新型多酸催化剂“POM-Cu”和“POV-Cu”的设计合成,以及它们分别在催化硫醚选择性氧化和催化四氢喹啉脱氢氧化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介绍了催化剂非均相催化方法及催化剂表征和催化性能测试,以及催化机理的推测。

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付宏刚教授作了题为“过渡金属基电催化材料”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电解水制氢工艺作为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的可行性,阐述了团队在该领域前沿研究中的思路和经验,并分享了团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案。重点分享了课题组在新型能源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多金属氧酸盐PMo12和ZIF-67为研究对象,制备的一种Co-Mo2N中空异质结用于高效电催化析氢反应,并在全pH范围内实现了高效电解水反应。二是基于多酸簇在ZIF-67中“嵌入”策略制备双金属碳化物,对于HER和OER均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为过渡金属基电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张大煜学院院长段春迎教授作题为“金属-有机限域空间控制合成与光催化研究”,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在课题组所做的金属—有机限域空间的构筑与酶催化模拟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引入染料分子、多酸基团、以及自然界生物辅酶活性中心作为构筑基体,构筑兼具光催化质子还原功能和催化氢化反应的新型金属—有机框架超分子体系,为金属—有机超分子体系的仿生催化开辟了新领域。

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国昱教授作题为“硼镍钨氧合团簇的缺位导向合成”的学术报告。他首先展示了他们课题组几年来在过渡金属、稀土氧合团簇、锗氧团簇硼氧团簇、团簇-框架、团簇-有机框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系统地讲解了硼镍钨三元氧合团簇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总结了研究方法和策略,并指出了硼氧团簇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清华大学魏永革教授作题为“多酸亚胺化修饰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他从多酸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化学、反应化学以及其在材料、能源、催化和生命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酸亚胺衍生化学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和前景,特别分析了多酸亚胺基团功能性修饰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了可行的“多酸DCC脱水亚胺化官能团化新方法”解决方案,为多酸亚胺衍生物合成化学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同时,还表明了多酸亚胺衍生物在材料、能源、催化和生命等领域应用的开发为多酸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舞台。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高爽研究员作题为“甲基丙烯醛一步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学术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她们课题组多酸催化烯烃环氧化的产业化应用始末,随后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用途、目前的生产工艺、市场供给、生产技术开发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在醇类化合物选择性氧化转化的研究基础上,最终开发了甲基丙烯醛一步氧化酯化的方法来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并对该项目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进度报告。最后,她还表示无机材料构筑了催化材料的多样性,促进了化学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朱广山教授作题为“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AFs)”的学术报告。他详细阐述MOFs、COFs、PAFs等多孔骨架材料的设计和应用,重点介绍了具有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大、可修饰性强等优势的PAFs材料,及其在气体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该材料在传感、催化、光电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结合课题组开发研制不同类型PAFs多孔骨架材料的成功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树涛研究员作题为“仿生粘附界面材料”的报告,王老师以自然界中的独特黏附现象为切入点,介绍了其课题组三个的仿生粘附界面材料的研究,从鸭子嘴、蜻蜓、鸟类羽毛中受到启发,依次解决了“不希望”的毛细粘附、“很古老”的机械粘附和“多尺度”的细胞识别粘附等问题,分别研发出了高导水性的不粘控温材料、新一代尼龙粘扣、以及仿生免疫磁珠等新型材料,并介绍了这些材料在保温速干面料衣服、色谱柱多孔填料、便携式人工血液透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报告期间,各位专家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各位教授严谨治学的职业态度,执着务实的科研精神,开放新颖的研究理念,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研究生的科研理念和学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