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我校在信阳鸡公山举行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

作者:史周宾 摄影:史周宾 陈鹏琪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卢克平(左一)、王文金(左三)、姚铁璜(左四)、张本乐(左二)为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

校党委书记卢克平致辞

我校校友,信阳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王开科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雷霆主持揭幕仪式

合影留念

9月2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我校领导干部及教师代表一行来到信阳鸡公山,在老校长刘季洪当年居住的姊妹楼前举行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敌前办学壮举,教育引导师生汲取爱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姚铁璜,信阳市原市长级干部高俊峰,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河南大学信阳校友会会长张本乐,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成员高潮,信阳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伟琳,信阳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王开科,信阳市委副秘书长周继昌,信阳市平桥区政协原副主席李广谦,信阳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钟思志,鸡公山管理区管委会工会主席王在安,河南大学信阳校友会执行秘书长杨长运,我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原校长王文金、校党委副书记雷霆,信阳市企业家及河南大学校友代表,我校中层干部及教师代表参加揭幕仪式。

办学精神穿越时空 历久弥新

信阳鸡公山,是当年河南大学迁徙办学的第一站。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生灵涂炭、硝烟四起。1937年12月,豫北、豫东相继沦陷,河南大学被迫离开开封,踏上了长达八年的烽火育才之路。从1938年初开始,河南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陆续迁往鸡公山。1938年8月,由于时局吃紧,河大师生不得不离开鸡公山,辗转迁徙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在潭头办学长达5年。

卢克平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在鸡公山的办学经历,不但是河南大学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他说,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的历史,是一群师生在烽火连天里的坚守,是一代学人在抗战硝烟中的执着;是一所大学抗战时期的艰苦奋争,是一个国家抵御外侮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百折不挠的坚韧,河南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用血肉之躯维护和接续了中原文化血脉;正是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河南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有了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河大精神,河南大学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卢克平、王文金、姚铁璜、张本乐共同为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校地情谊绵延不绝 血浓于水

在鸡公山办学期间,在信阳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下,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同时,河大师生饮水思源、回报民众,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信阳洒下了文明和科学的种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乡亲们积极迎接河大师生,想方设法提供物资供师生使用;广大师生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卢克平表示,信阳父老的深情厚谊比天高、比海深,这种用鲜血和生命结下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

信阳市委、市政府及河南大学信阳校友会对纪念碑立碑事宜高度重视。王开科在致辞中代表校友们表示,信阳校友对河大一往情深。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河南大学校友总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广大信阳校友及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信阳校友会对纪念碑从选料到选址,从定位到落成都进行了积极筹划、精心操作。他表示,纪念碑承载着河南大学英勇不屈、抗战办学的英雄气概,承载着河南大学和信阳市绵延不绝、血浓于水的校地深情。

揭幕仪式结束后,我校领导干部及教师代表一行瞻仰了姊妹楼、颐庐等河南大学办学遗址,接受抗战办学精神的洗礼,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荣校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