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CCTV4《记住乡愁》:一脚踏三省的小镇,怎样保住河南大学?

作者: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20世纪40年代,战争阴霾笼罩中,地处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的荆紫关镇,以友善与包容,保住了一所大学——河南大学。

点击播放

1944年,河南大学在西迁途中遭遇了日军袭击,造成9人遇难,25人失踪。不得已之下,在校师生只得再度搬迁。他们一路辗转颠沛,来到了荆紫关。

战火中,古镇人的生活虽然朝不保夕,但面对逃命而来的河南大学师生,荆紫关居民还是腾出房子,节省口粮,竭尽所能招待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1000多名师生有了依靠。而河南大学的师生们也投桃报李,为古镇人普及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创办了七七中学,双方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44年初夏的一天,河南大学的部分学生要乘船去校本部集会。由于丹江河水上涨,许多人掉落河中。在河边磨面的王宏彦见有人落水,急忙营救。在连续救上来六名学生后,一个浪头把王宏彦拍了下去,被救了上来后,于医疗条件不好,王宏彦就去世了。面对儿子的意外离开,王宏彦忠厚善良的父亲没有责怪任何一个人。他知道,儿子救出来的是大学生,是河南的才子。

这种与人为善的传统,早早深植在古镇人的血脉中。即便是艰困的岁月里,他们也始终有情有义,关爱他人。一起见证了古镇居民与河大师生患难与共的茶壶,承载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和记忆。

当时,河南大学的教授王毅斋被安排住在吴家。吴圣明对王教授非常敬重,在饮食起居上也尽可能地照顾。王教授每晚都要学习备课,但煤油灯时常熏得他不舒服。吴圣明看在眼里,把点灯的煤油换成了没有烟渍的芝麻油。那时,芝麻香油是极为珍贵的。吴圣明却宁愿亏着家人,也要为王教授点亮书桌上的那一盏明灯。王教授满怀感激,离开时,把自己最心爱的茶壶送给了吴圣明。

这段半个多世纪前结下的情谊,始终不曾被遗忘。2001年11月,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在当年的七七中学办学旧址上挂牌成立,河南大学为荆紫关高中配置了计算机,建起了“校园网”。

古镇人种下的是友善的因,收获的是友善的果。从古至今,这种友善待人的故事一直在古镇上演:一幅似虎非虎、似猫非猫的古老画作,体现了会馆馆主和气生财、讲究友善的经商之道。面对百姓送来的吃食,大将左良玉与战士们分而食之,一视同仁。镇上诸多的“三省之家”、混居居民,没有地域区分,不生气、不红脸,相互体谅、互相包容……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位置带给荆紫关人的友善接纳之风,世代相传。时间改变了古镇的外貌,但改变不了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古朴民风。这种高古之风,长久支撑起古镇人家相亲相爱、友善美好的幸福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