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上午,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黄河文明大讲堂”在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开讲。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应邀做客黄河文明大讲堂,分别作了题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和“人类演化、东西方交流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报告。报告会由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苗长虹主持。
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题,与我校师生分享了自己近四十年学术经历,傅伯杰勉励同学们要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做科研要有始有终,只有多读书、多读文献,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汲取经验来完善自己的学术工作。同时,他鼓励同学们要多实践,多交流,善于合作,广交朋友。在谈到地理学的发展时,傅伯杰重点介绍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传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勘察、观测、记录、制图、区域规划等,而如今发展为空间统计、建模等手段。技术的发展催生了GIS、遥感等高科技,让现代地理学得以在传统地理学的基础上走向综合性与定量化。傅伯杰的报告为处于迷茫期的同学们指明了方向,带领大家领略了地理学的广阔世界。
陈发虎以“人类演化、东西方交流与中华文明发展”为题,主要介绍了人类演化、文明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陈发虎表示,早期人类从非洲开始向世界各地不断迁徙的路径正好处于世界第三极的边缘,而人类迁徙到世界各地后,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文明。陈发虎通过梳理1810年来的亚洲季风史,发现季风变化、气温变化、冰山退缩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的朝代更替处正好处在气候的干旱期,社会变迁具有自然强迫性。
苗长虹在总结时表示,傅伯杰的报告给选择地理专业的同学们在“如何确定专业思想及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涯”问题上有极大的启示,而陈发虎的报告则是在地理学科的基础上去观察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发展,是把地理学科的结构及变化同人类文明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很具有创新型,值得每一位地理学者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