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微雨绵绵。7月15日,在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钦的带领下,校党委宣传部、软件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欧亚国际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文学院师生代表一行近30人分别来到驻马店、信阳、南阳,参观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重走了河南大学在信阳、南阳的抗战办学路,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到医圣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等地参观学习,在实地走访中学党史、悟思想,完成了一次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
本次活动从7月15日开始持续至7月19日,5天内,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前人走过的足迹,在一件件厚重的历史史料中重温党的革命历史,在一处处近距离的参观考察中探寻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气概,在一次次热烈的思想碰撞中感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师生们纷纷表示,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通过此次活动,我们走过了一条“红色之路”,串联起了一段段红色记忆,这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将不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对我们传承河大精神、感悟历史、鉴往知来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15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此次红色之旅的第一站——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机关曾设在竹沟,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中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一个立足点,也是新四军发展的出发点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在纪念馆大门上方,由周恩来总理亲手书写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九个大字,风骨劲健。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在竹沟创刊的共产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宣传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竹沟素有“小延安”之称。当年,刘少奇同志看到这里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曾称赞:“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先烈不畏艰苦、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大家纷纷表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在竹沟这片热土上战斗过的许多革命前辈和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今天,我们要牢记这段革命斗争历史,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的革命精神,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重走抗战办学路
15日下午,在信阳鸡公山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前,师生们共同回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1937年12月,河南大学自开封迁徙,校长刘季洪决定暂借鸡公山作为校本部所在。国难当头,信阳百姓鼎力相济,助河大师生战前办学,文、理、法三院师生慷慨明智,群情激昂,救助战场伤员,宣传救国思想。后于1938年6月,因局势动荡,河大师生辞别鸡公山,迁至镇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鸡公山作为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的第一站,见证了河大人抗战办学的执着坚守,展现了河大人与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担当精神。了解了这段抗战办学历史,真切地感受到了河南大学当初办学之不易,河大师生正是靠着百折不挠的坚韧,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赓续了文明的火种,有了今日的河大。”我校欧亚国际学院2019级本科生薛惠杰感叹道。
17日,师生们来到南阳镇平县玉都街道安国城遗址(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参观了《安国杂志社》发祥地。全体同志受到了玉都街道领导的热情接待。玉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段耀辉介绍了《安国杂志社》创办历程。该书社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安国城为当初筹建书社时接头、联络、开会的地点和场所,也是当年我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如今,安国小学依旧保留着不少“河大”元素,还树立了“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办学碑”,凝聚着河大师生和镇平人民的深厚情谊,更是重现了当年河大在抗战时期的烽火育才之路。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冬东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次重走抗战办学路是一次‘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我仿佛看到了抗日烽火的雄壮,看到了敌前办学的艰难,看到了读书就是战斗,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为什么河大师生总爱用‘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句话互相勉励。现在,河南大学的发展已经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必将以河大的先辈为榜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不负伟大时代,不负河南大学。”
来到河南大学荆紫关高中办学旧址,随处可见的古老遗迹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在困境中坚持办学,在辗转鸡公山、镇平、潭头等多地后,于1944年6月来到千年古镇荆紫关。荆紫关人民用广博、无私的情怀接纳了为躲避日军炮火、举校逃难至此的河大师生。腾房子、供饮食、顾生活……民风淳朴的荆紫关人民为颠沛流离的河大师生提供了栖身之所。河大师生也为荆紫关高中(当时称荆紫关高小)学生义务传授知识、批改作业,用知识为山村学生打开了认识外面世界的大门。据资料记载,荆紫关高中旧址即为当时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学院、理学院抗战办学所在地。“沿着先辈的足迹,冒着酷暑,迎着风雨,重走抗战办学路,让我真正听懂了河南大学校歌,明白了什么是‘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的河大人。”我校经济学院教授李保民感慨道,“通过重走抗战办学路,让我们惊叹先辈们在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物资生活极端苦难的条件下,高举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的旗帜,守护与传承中华文化和传播现代文明,是肩负了怎样的一种历史担当!”
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以红色为基调,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千”字为建筑造型,以百位将军雕像和鄂豫皖红色根据地地图、三十万烈士英名为墙面浮雕,展现了信阳厚重革命历史,反映了战争年代英雄的老区儿女创造的辉煌业绩。在展示内容上,纪念馆重点展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一千余幅,革命历史文物三百多件,其中突出了“邓小平在王太湾”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题。
16日,师生一行来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大别风雪,星火燎原”“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江淮抗战,中流砥柱”等七个展区,仔细观看了文字、图片以及陈列的实物等珍贵历史资料,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重温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阅读了大别山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学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深切感受到了鄂豫皖人民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革命气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但我们的美好生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历史,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好好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炳宏不禁感慨,“在鄂豫皖纪念馆中,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有多么艰苦,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无数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积极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
参观医圣祠、彭雪枫纪念馆
17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医圣祠是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收藏有古籍书刊1万余册,器具文物100余件,是研究中医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聚集地,拥有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有多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防控救治方案治愈出院的患者,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参观中,师生们一致认为,医圣祠是一座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的历史丰碑,更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篇章。作为中华儿女,当前,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营造文化氛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在彭雪枫纪念馆内,师生们进行了入党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以高亢激昂的宣誓声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展厅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照片、一个个详实的记载文献,使师生们感受到了英雄先烈为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满怀豪情壮志,不怕牺牲,用宝贵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雄壮爱国主义赞歌的伟大革命精神。彭雪枫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党我军优秀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彭雪枫同志,于1984年由中共河南省委报请中央批准,在将军故乡镇平县城奠基兴建,1988年11月建成开馆。彭雪枫将军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5年投身革命,1926年入党,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参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的脚步,师生一行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参观学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位于河南省南阳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是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讲解员详细讲解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建造过程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在丹江水库,师生们齐唱河南大学校歌,磅礴而振奋人心的旋律荡漾在江边,强劲的音符里蕴含着河大奔腾不息的血脉,将河大“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猗欤无校永无疆!”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学习渠首精神于我而言意义非凡,也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站在渠首石碑下,邓州人民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又再次重现,也让我感受到了邓州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民族责任感。南水北调精神像一面精神红旗屹立于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李冰洁不禁被南水北调工程所蕴含的“调水为民、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精神、“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的开拓创新精神、“节水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求实精神和“攻坚克难、戮力同心”的拼搏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参观内乡县衙
师生们最后一站来到了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乡县衙。内乡县衙内随处可见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廉政楹联、廉政建筑、廉政展览等,有着得天独厚的廉政文化、楹联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当地充分发挥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积极营造党史学习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称赞。参观中,大家纷纷表示,内乡县衙是一处党史学习教育的好课堂,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次身临其境的学习中,大家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官德文化和廉政文化,了解到党员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本色,更加坚定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做到廉洁自律,发挥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发扬我们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
5天红色之旅虽已结束,大家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和体会却更加深刻,更加强化了作为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也更加明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王明钦在总结此次红色之旅时动情说道:“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河南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各个环节,着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次红色之旅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之旅,也是一次初心使命之旅。希望通过这样‘沉浸式’的学习教育方式,让我们的老师同学真正有所知、有所获、有所悟、有所行,把在此过程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变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转变为我们努力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发展、为祖国繁荣强大做出更多应有贡献。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我们更要从这次红色之旅中有所体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深刻内涵。尤其是要将之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党史中所蕴含的强大精神伟力,以此凝聚民心、汇聚磅礴之力,并将这种凝聚力、感召力转化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懈努力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