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河南日报》凝心聚力“双一流” 百年河大出新彩 ——访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王学路

作者:史晓琪吴继娟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1月27日第04版)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2019年12月,王学路教授(右)受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聘教授

王学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生物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9年12月受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2020年4月担任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

王学路长期以大豆、拟南芥和水稻为系统,围绕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前沿和应用问题,采用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作以及非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机制、激素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的机制,并开展豆科作物精准改良。他的加盟,将有力助推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

百年河大,底蕴深厚。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3年来,河南大学抢抓发展机遇,深化综合改革,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建设成果逐步显现。

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突破?河大人如何书写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绩单?11月26日,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王学路接受了访问。

人才工作成亮点

问:作为学界领军人物您有很多选择,为何选择来河南大学?

王学路: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这里有新建成的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已经形成了优秀的学术创新文化,来到这里可以更加有效地布局和组织优秀的研究团队,科研上可以更加有所作为。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地处黄淮海农业核心区,我所从事的“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学”研究方向,可以围绕黄淮海区域的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相信在这里更能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问:在您看来,河大这几年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

王学路:名师才能出高徒,大量引进和培养优秀师资是河大最重要的亮点。第一,学生所开展课题的高度是由导师规划的,导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第二,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名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任课老师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大学教育的关键。第三,名师要求严,对自己对学生要求都严,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我们解放思想,制订实施了《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等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大批青年英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国家及省部级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比2015年增加94人,达到205人;学术骨干比2015年增加142人,达到621人;新进优秀海内外博士727人,总数达到21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4.4%;建设了11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

综合实力再提升

问:进入“双一流”以来,河大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王学路:河南大学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带动了学校整体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有成效。我们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布局,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截至目前,生物科学等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在读博士生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94.32%;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报录比由2015年的3.48∶1提高到2020年的4.92∶1;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中科院JCR一区)由2015年的24篇增至2019年的201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由2015年的55项增至2019年的330项。

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新增国家及省部级平台46个,尤其包括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5个;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0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3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新增创新创业载体9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2个;签约横向科研项目的经费累计达2.62亿元,实现成果转化产值70.20亿元,授权专利466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5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们拓展全球合作伙伴,加快学生国际化培养,促进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国际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获批“国家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引进国际顶尖人才191人;积极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年均选派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134人;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新建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4个;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博士合作项目6个、出国(境)特色研修(实习)项目65个,学生年出国(境)人数从2015年的310人增长到2019年的1125人。

学科建设上台阶

问:河南大学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带动了学校整体发展。请您谈谈学校在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进展。

王学路: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大力实施“生物学+”战略,推进环境生态、农业科学、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带动了生物医学、纳米生物学、生物信息等学科发展。继化学、材料科学之后,新增临床医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数达到6个,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发展势头迅猛。

经过科学谋划,学校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实施优势学科冲顶战略、特色学科提升战略、新兴学科跨越战略,形成了以生物学一流学科为第一层级、省特色骨干学科为第二层级、省重点学科为第三层级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生态体系。

我们把生物学科放在学校学科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生物学一流学科提升计划,“逆境生物学”在国际生物学学科的领先地位更加稳固。

我们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生物学一流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成立了“生物纳米交叉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中心”“多组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开展与材料、信息、医学、农学等的交叉研究;依托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构建起以黄河学研究为主干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依托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学等学科,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成立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促进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战略营销学、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历史建筑保护学获批教育部首批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更出彩

问: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河大怎样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王学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布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研究生录取人数从2016年的2425人,增加到2020年的4541人;录取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2016年的1∶4.01提升到2020年的1∶1.95;新增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20个;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19个。

我们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理念,一流本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截至目前,生物科学等19个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等15个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们特别重视加强课程建设,获批国家级本科课程14门、省级95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学成果奖54项。

我们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明德计划”、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菁英计划”和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我们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聘请“两院”导师增加至199人,深入开展课程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建和科学研究合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研究生培养“菁英计划”,对选拔的优秀本科生,采取“本硕博”连读方式分段培养。

科研创新结硕果

问:学校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学路:学校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出台一系列激励创新、激发活力、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学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数持续增长、经费规模不断扩大,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5项,年均项目数较2015年增加23%;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10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24项;聚焦“逆境生物学”,建成作物逆境表型组学、电生理学、代谢组学、生物成像、结构生物学等世界一流平台,以及现代农业试验基地,解决了抗逆性与高产相互矛盾的基础理论问题;首次研制出兼具高亮度、高效率的红、绿、蓝三基色QLED器件,为加速推进QLED在高效高亮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4项。

我们取得了一批应用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面向现代农业需求,育成新品种15个,授权专利24项,推广种植面积1300万亩;为延长高端、重载装备的使用寿命,在国际上首次将纳米材料用作润滑油脂添加剂,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被9家企业采用,新增销售额10.87亿元、利润3.44亿元;张治军教授团队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济源建成占地50亩的纳米杂化材料中试基地,并依托河南省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发明抗体药物迪尔辛,有望将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期延长一倍以上,已经成功转让并融资4000万元进行新药研发;研发出两代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达到临床应用标准,成功转让并获批欧盟CE认证。

奋发进取再作为

问:您是一位学养深厚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者,您的加盟给河大带来了一股新风。聚焦河大“双一流”建设,下一步有什么规划、构想?

王学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重点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分配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22项重点改革任务,激发办学活力,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评价和激励制度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营造鼓足干劲、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竞争、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

全校师生携手奋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最迟于2050年整体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