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骄阳似火。7月20日,在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明钦的带领下,宣传部、校史馆、生命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代表一行近30人怀着一腔赤诚和火热红心,从河南大学出发,分别来到河南洛阳、陕西汉中、宝鸡、杨凌、延安等地,参观了东方红工业游景区,重走了河南大学在陕西汉中、宝鸡的抗战办学路,走访了“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延安大学,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历7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革命圣地延安的多处革命旧址等,完成了一次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
本次活动从7月20日开始持续至7月26日,7天内,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前人走过的足迹,探寻历史留下的记忆,在聆听、实践与思考中了解历史、读懂历史,在一次次的实地感受中升华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在与一处处现场展览的直接“对话”中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师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的举办,让自己在“知行合一”中深受感动和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河大人,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历史,牢记革命先贤的伟大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前进。
参观东方红工业游景区
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游景区。它是国家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占地9676亩(折合645万平方米),是中国农机工业的摇篮,素有“拖拉机城”之称。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时代记忆、情感体验和红色经典是东方红工业游景区的一大主题。紧跟着讲解员的介绍,一行人依次参观了中国第一条拖拉机总装线、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中国第一代作战坦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型机器设备、完整的苏式建筑群、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工人俱乐部的老放影机、老照相机等景观和展陈。一件件实物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一个时代的温暖和一个时代的记忆,再现了新中国创业者饱满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蓬勃向上的时代情怀。
东方红工业游景区的另一大主题,是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大家了解到这是中国最大的拖拉机覆盖件制造基地、非路面用柴油机生产线、非路面机械驱动桥制造基地,具有中国机械装备制造领域最完备的生产体系。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展现了东方红工业游景区的独特魅力。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东方红工业游景区,了解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对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通过参观见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工业用具,长了见识,也深深为老一辈人改造自然、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聪明智慧所感动。
重走抗战办学路
在陕西汉中和宝鸡两地的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前,校史馆馆长王学春带领大家回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硝烟弥漫、生灵涂炭。1937年12月,开封沦陷,河南大学被迫迁离,先后辗转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潭头、嵩县、南阳荆紫关。1945年3月,日寇发动了豫南鄂北战役,河大师生在荆紫关难以存留,决定西迁陕西,遂流亡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继续办学。自此,河南大学与汉中、宝鸡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在汉中,父老乡亲们与河大师生共患难,想方设法提供房屋和生活物资,节衣缩食保障师生们使用,广大师生与乡亲们融成一片,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结下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迁至石羊庙时,河大仅有文、理、农三院学生600多人,教职员及其眷属500余人。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后将尚在汉中的医学院迁至渭河南岸的姬家店,与校部隔河相望。来到远离战火的宝鸡,师生有了安全感,于是租赁民房、借用兵营做教室,堆砌土台架起木板做课桌、凳子,朗朗的读书声又在渭河两岸响起。尽管当时条件简陋,但教师倾心施教,循循善诱,学生专心攻读,勤思苦练,教学又有了新的起色。河大师生在当地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作物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研究,协助开办教育人员培训班,创办实验小学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宝鸡播下了文明和科学的种子。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消息传到石羊庙,河大师生欣喜若狂,齐集石羊庙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同年12月底,河南大学从宝鸡迁回开封,8年的抗战办学生活从此结束。
一行人怀着对历史的深切缅怀走访了学校当年在汉中、宝鸡两地的办学旧址,参观了当年师生办学的农舍、石羊庙等,与当地的村民交流,感受乡情,重温了先辈们用荡气回肠的壮举写就的“烽火育才记”,感受巍巍学府“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发现,被所有人称为百年名校的河南大学,当初办学是多么不容易,几经辗转播迁,才赓续了文明的火种,有了今日的河大。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随行的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靳聪丽不禁发出感慨,为老一辈河大人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
走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一行人分别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和南北校区,与该校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以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坐落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中心地带,总面积8.6公顷,展馆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室外蝴蝶园、树木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中国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一行人着重对其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以及位于博物馆二楼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进行了参观。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分为“原始农业厅”“夏商周与春秋战国农业厅”“汉唐魏晋南北朝隋唐农业厅”“宋元农业厅”“明清农业厅”和“近现代农业厅”等多个部分,全面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辉煌成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大家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河南大学有着深厚历史渊源。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其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
来到延安,师生们走访了由毛主席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宣传部全体同志受到了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的热情接待。双方在延安大学图书馆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广斌详细介绍了延安大学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办学特色等基本情况以及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情况;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文军就校园文化标识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以及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王明钦就河南大学及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双方围绕有关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座谈会后,双方还互赠了纪念品,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前合影留念,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
在延安大学期间,师生们还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80年光荣而又艰难的历程,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参观过程中,大家了解到,建校初期,时任延安大学副校长的赵毅敏为河南大学著名校友;我校另一位著名校友、人民音乐家马可也曾在延安大学学习、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革命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
追寻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这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1969年初到梁家河,1975年离开梁家河,这7年,他与梁家河结下深厚的情意。“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个故乡。”梁家河见证了一代国家领导人的成长。
来到梁家河,一行人参观了知青井、村史馆、知青旧居、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村委会和知青淤地坝等,现场聆听习总书记当年插队落户时克服困难、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磨练的事迹,学习了“饮水思源”精神和知青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挑战的精神。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积极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师生,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体会到了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体会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基与源头。每到一处,师生们都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群众相濡以沫、苦干实干、锐意进取、共克艰难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史富强在微信朋友圈动情地说道:“终于来到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近距离了解总书记当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亲身感受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大家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学习工作的实践当中去。
参观杨家岭、枣园、宝塔山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用13年的时间,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杨家岭、枣园、宝塔山便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杨家岭到枣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仔细观看了展出的文物和历史资料,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团结一致、自力更生、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革命历程,领略了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奋斗历史,深刻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在艰难环境下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座座窑洞再现了伟人的艰苦生活环境,一张木床,一床薄被褥,一张木桌椅,一盏煤油灯......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为我们党的建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指明了前进方向。看着窑洞内简朴的布置,大家抚今追昔,深深地被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染,为革命前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且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所震撼。
革命旧址的参观让师生一行人思想受到了激励,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春晓表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一次的实地学习,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应当把延安精神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和高度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责任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学生,此次参观学习的经历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延安之行,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经济学院研究生梁爽语气坚定地说道。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师生们在延安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清凉山下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寻新闻理想之根,不忘新闻工作者初心。馆内大量文史资料展示了我国新闻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馆名为马文瑞题字,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
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将军曾赋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宣传部全体同志在观看展馆后一致表示:第一次来到这座新闻出版专业的博物馆,非常振奋、很受教育,感觉来到这里,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根。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前辈们依然坚守新闻理想,用笔杆子为革命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媒体发展异常迅速蓬勃的今天,作为新闻人,我们更应该用好手中的笔、用好每一种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高校故事、讲好河大故事,对外树立河南大学良好社会形象,对内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舆论氛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本次红色之旅给全体参与活动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短暂的7天行程虽已结束,大家对红色精神的学习与追求却永远在路上。返校后,全体参与活动的师生第一时间组织了学习研讨会,大家围绕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精神、农耕文化、延安精神、党的新闻宣传思想等主题畅谈学习感受,将本次红色之旅的切身体会与平时所学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碰撞出了诸多独到而富有见地的思想火花。
王明钦在研讨会上表示,此次红色之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初心之旅。我们大家一起重温了河大抗战办学历史,了解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农耕文明的演变,参观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革命老区高校,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梁家河精神和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不竭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强化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也更加明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希望大家不仅仅是把这些经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要把所学所得切实融入到学习工作的实践中,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出发点,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谱写更加多彩的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