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河南大学赋

作者:王国钦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大学者,所谓智国睿民、滋兰树蕙、传道解惑也。夫大河之南者,苍茫茫天下之中也;吾河南大学者,哗啦啦杏坛之旌也。奠基在河南贡院旧址,终结乎千年科举旧制,开创出中华教育之新学新风也。留学欧美预校,少年岁月之乳名也。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九曲航途之塔灯也。誉满中原,铁塔巍巍,已见证八朝古都之物华天宝;名扬天下,雄风浩浩,更滋养菊香词韵之人杰地灵。

彼怀瑾握瑜兮,迓张张笑脸乎东西南北;其燃烛吐丝兮,授代代学子于春夏秋冬。林伯襄早已经化身校园风景;李大钊尚在博文楼播洒光明。文史哲江宽海阔、云涛澎湃,推波助澜之冯友兰、范文澜、嵇文甫;甲骨学山高岳壮、风光无限,浓墨重彩于傅斯年、董作宾、张邃青。饮水思源,知多少著名学者甘为人梯、镂金琢玉、德艺双馨。灼桃李之华,河南教育英华秀实展长卷;乘舟楫之浪,中州文坛后浪前涛弄潮行。十年树木兮,木高千尺当为栋梁材;百年树人兮,人行万里难忘母校情。遥想之宝岛木叶乎,曾经过沧桑兼风雨,尤期盼两岸起彩虹。

穆穆学府,八年抗战,路曼曼吾将上下而求索;莘莘学子,流亡办学,云渺渺长忆往来而飘蓬。从省立到国立,校歌嘹亮,危难之中塑造母校至尊名望;从国内到国际,绛帐高悬,学术为桥世界科技由此贯通。夫邓公、陈毅创办中原大学,数百师生硝烟里走向黎明。抗美援朝兮,两赴前线;战地救护兮,不避牺牲。噫吁嚱,家与国之相连矣,一次次以国为家;血与火之洗礼也,几回回涅槃重生。

其绿叶之成荫兮,大树参天几曾花繁叶茂;逢院系之调整兮,折枝成林毕竟同根并生。河南大学,风雨如磐,更扎根文化古城。纪元布新推窗邀月,高层次人才如云而至;开疆拓土综合办学,多校区发展齐头并行。猗欤母校,金明校区已描绘锦绣画卷;壮哉河大,郑州校区再图之大道新程。将专业之设置兮,承先启后,诸学科已达十余门类;更省部之共建兮,层楼再上,喜繁花盛开灿若群英。君不见,央视在内地遴选之高校,河大已跻身世界著名。君不见,教育部确定双一流学科,生物学学科榜上有名。知河大校园之文化兮,绵延各呈精彩;看羽帆诗歌之旗帜兮,青春飘扬不停。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谆谆其校训也;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翩翩其灵魂也;团结勤奋严谨朴实,昭昭其校风也;前瞻开放兼容并包,耿耿其精神也。得惠风之和畅兮,筑巢引凤在学域蔗境;悦琳琅之满目兮,硕果盈林于息壤躬耕。夫河南大学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心而起;夫铁塔牌校友,厚积薄发,登高而招,扬帆远征。已得之地势坤兮,青出于蓝,劈波斩浪,师生当厚德载物;瞻神州天行健兮,薪火相传,敢为人先,看吾辈自强而行!

壬辰年丙午月甲子日初稿 于中州知时斋

壬辰年戊申月辛丑日十六稿 于中州知时斋

戊戌年辛酉月丙申日修订稿 于中州知时斋

注释:

(1)滋兰树蕙:多用来形容学校或老师育人的高尚行为。滋,栽种;树,培养。兰、蕙,均指香草。语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2)传道解惑:语出韩语《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杏坛:见《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后多指教书授学处。

(4)河南贡院:位于开封,1842年由清政府重建。贡院北邻宋代铁塔,东依明代城墙,西傍惠济河,南至明伦街,占地560亩。贡院原有一万多间房屋,与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广州两广贡院一道并称全国四大贡院,是河南作为科举、乡试的考场。因北京顺天贡院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故1903、1904两年的全国会试改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1905年,袁世凯等人联合奏请清政府取消科举获准,所以在河南贡院举行的这两次考试,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次科举考试。在河大明伦校区外语学院北侧两个四角碑亭里,至今分别保存一通清代河南贡院碑。其一为《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详细记载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的具体情况。

(5)科举旧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官吏考试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变通科举,谓科举阻碍新式学堂的兴建,请按年递减中额,在数年之后彻底停止科举,重申“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清政府允其所请,宣布递减科举中额。至光绪三十年(1905),列强侵凌日重,国内危机四伏,袁世凯会同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等人,于八月初四日联衔奏请立即停止科举。清政府接受呈请,于当日谕告全国:“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整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6)留学欧美预校:即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0年代之初,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的河南教育界,诸多有识之士极力呼吁创办大学,以改变河南的落后状况。当时的河南督军冯玉祥顺应时代要求,在从军阀赵倜家查抄的财产中拨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1912年9月25日,学校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正式诞生。从1912年到1923年,留学欧美预校存在了11年,先后毕业286名学生,其中考取美、德、法、比、日、苏等国留学生91人,在国内大学就读者143人。如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建筑大师杨廷宝、水利泰斗阎振兴、地学巨子张伯声等,均毕业于预校。该预校与北京的清华大学堂、上海的南洋公学,时称为中国三大留美预备学校。

(7)中州大学:在预校基础上建立,冯友兰为文科主任,曹理卿为理科主任。1923年3月3日举行开学典礼。

(8)中山大学:1927年6月,中州大学在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之后,组建成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同时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又增设医科。

(9)国立河南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在此后的抗战八年期间,学校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及陕西西安、宝鸡等地,坚持流亡办学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使办学经费有了保障。1946年设立工学院,其后又将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1949年,原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为基础,加之迁徙到苏州的1200余名河大师生,重新组建河南大学,由省政府主席吴芝圃任校长,下设文教、农、医、行政4个学院。

(10)开封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河大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大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科大学;河大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河大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财经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其余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学院,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学院,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院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等10个系。

(11)河南师范大学:1979年,开封师范学院增设教育系并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1984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恢复原校名河南大学。此后,学校逐渐由师范院校发展成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12)铁塔:即“开宝寺塔”,位居河大校园北侧。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1961年被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共13层,高55.88米,为等边八角形,虽经1000余年地震、河患、狂风暴雨与战火破坏,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13)八朝古都:即今日河南开封市。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大齐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

(14)物华天宝: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5)菊香词韵:菊花为开封市花,至今已连续30多年举办全国菊花花会;北宋曾有许多的诗人词家生活在首都开封,史称词都。

(16) 怀瑾握瑜:瑾、瑜,均为美玉,这里喻指老师之美德。

(17) 燃烛吐丝:烛为蜡烛,丝为蚕丝,这里喻指老师之奉献。

(18)林伯襄(1878—1954):河南商城人,著名教育家。1912年至1916年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

(19)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最早传播者。1925年7月,李大钊受党的开封地下工作者和国民二军共产国际代表之邀请,以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身份,在河南大学六号楼进行《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演讲,揭开了河大革命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20)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1919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中州大学第一任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教授至1925年。

(21)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日留学,1936年至1938年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48年8月任中原大学校长。

(22)嵇文甫(1895—1963):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兼课。1933年至1956年先后任文史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校长。后担任筹建中的郑州大学校长。

(23)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后入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学习。1929年秋,为协调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殷墟发掘问题上的争议与纠纷,在河大6号楼做系列学术演讲,与董作宾一道促成河大师生参加殷墟发掘。

(24)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奠基人之一。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系),1926年任教于河南中州大学文学院。主持了安阳殷墟的首次发掘工作,1928年12月在学校作专题报告,介绍殷墟甲骨文发掘的重要成就。1929年秋,与傅斯年一起协调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殷墟发掘问题上争议与纠纷,促成河大师生参加殷墟发掘,对河南大学考古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5)张邃青(1893—1976):河南太康人,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自1927年受聘于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之后,终其一生任教于此,先后担任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奠基了学校考古系,开创了“中州文化史”课程,长期关注和保护了学校的两通清代贡院碑。

(26)灼桃李之华:语出《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灼(zhuó):形容花朵美丽而繁华。

(27) 河南教育:在河南教育界,优秀教师多毕业于河南大学。

(28)中州文坛:在中州文坛,作家诗人毕业于河南大学者多不可数。

(29)宝岛木叶:抗战胜利之后,河大有一批毕业生在当时政府的号召之下,前往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宝岛台湾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国民党撤离大陆时,河大的部分师生因各种情况也来到台湾从事各种文化教育工作。前后两批师生共有326位。

(30)穆穆(mù)学府:端庄恭敬的学府。

(31)上下求索:语出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2)莘莘(shēn)学子:众多的学子。

(33)飘蓬:飘飞的蓬草,多用以比喻飘泊无定。

(34)从省立到国立:河大1937年撤出开封流亡办学时,为省立河南大学。当1945年12月迁回开封时,学生人数已从离开时的1000多名翻倍到2000多名,并且从省立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

(35)校歌:《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用高唱校歌方形式,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河南大学的猎猎校旗。嵇文甫、陈梓北受领重任,一人作词一人谱曲,让《河南大学校歌》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36)绛帐:喻指授业师长或授课处所。

(37)科学贯通: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英国著名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李约瑟(1900—1995)为援助战时的科学与教育机构,于1942年秋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1945年在宝鸡访问河南大学时,曾与李俊甫、李丙寅、曹天钦等教授进行深入交谈,并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他于1954年出版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在这部巨著的前言中,还特别向中国科学家、河南大学李俊甫教授致敬并进行了较长篇幅的追述。

(38)邓公:即邓小平。1948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夕,国立河南大学左右翼分裂,左派师生287人在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苏金伞等教师的率领下,从开封前往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河南省宝丰县。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以河南大学这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就地创办一所革命大学,由范文澜出任校长。为与原在开封河南大学区分,学校筹委会主任陈毅将其命名为中原大学。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

(39)祖国黎明:1948年从开封迁往苏州的师生,在苏州掀起了参军参干热潮,先后有500多名河大师生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迎接了全国解放的到来。

(40)抗美援朝:在这场新中国的援朝之战中,河南大学师生除了捐款捐物、报名参军之外,先后两次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河南省抗美援朝医疗队,直接奔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谱写了一曲爱国爱校的新篇章。

(41)噫吁嚱(yī yù xì):叹词,表示惊异或慨叹。

(42)涅槃(niè pán):即凤凰涅槃。传说凤凰在经历烈火焚烧和痛苦考验之后获得重生,并将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寓意着凤凰义无反顾、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执着精神。

(43)绿叶成荫:大树绿叶繁茂覆盖成荫。这里喻指河南大学当时已成中原地区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44)院系调整:见注释(10)。

(45)折枝成林:“折枝”乃中国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之一,因为画花卉不写全株,只选择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故名。在这里是指河南大学被多次分解到多省市高校,使得从母校独立出来的学校及院系丛生如林。

(46)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形势严峻。磐,大石头。

(47)多校区:指开封明伦校区、开封金明校区、郑州龙子湖校区等。

(48)猗欤:叹词,表示赞美。《河南大学校歌》:“欹欤吾校永无疆!”

(49)金明校区:即位于开封西区的河大新校区,奠基于2001年10月15日。

(50)郑州校区:即位于郑州龙子湖畔的河大国际学院校区,奠基于2012年6月17日。

(51)省部共建: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河南人民会堂签订省部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52)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制作的百集电视专题片《世界著名大学》系列片,挑选并介绍了国内外一百所世界著名大学,国外90所。国内的10所著名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

(53)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大学名单最终确定。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54)羽帆旗帜:1983年3月10日,以当时中文系学生王国钦为主的五位学生,组织创办了以诗歌创作为主的学生社团——羽帆诗社。至今,诗社仍在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传承和坚守着,堪称为河大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学生社团。该诗社先后出版过《羽帆诗刊》《黄河风诗刊》等刊物,获得过全国十大优秀社团等荣誉。2012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伟昉、王国钦主编的《羽帆诗选》十卷,以纪念河南大学100周年华诞。

(55)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56)民主是式科学允张:语出《河南大学校歌》。

(57)蔗境:语出《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后多因以“蔗境”比喻先苦后乐,情况逐渐转好。

(58)琳琅满目:形容满眼都是珍贵的、美好的事物。琳琅指精美的玉石。

(59)息壤:一种传说中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见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

(60)躬耕:原意为古代帝王亲自率领大臣举行耕种仪式以劝农,后来泛指对事情的亲历亲为。

(6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铁塔牌: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对河南大学毕业生的昵称。

(63)厚积薄发:语出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厚积:指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放出。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最终才能够大有可为。

(64)登高而招:语出《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5)地势坤:语出《周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6)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7)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看重品德修养,才能像大地一样容纳承戴万物。

(68)天行健:语出《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9)薪火相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后人多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的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王国钦 1979年至1983年求学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嵩岳诗社社长。现以编审、副总编辑供职于河南文艺出版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