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播撒爱心 收获幸福——记来自河大的真情

作者:陈贞会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16年前,初为人师时,也曾满怀激情,满腔热血,渴望运用自己所学报效家乡,为村里孩子的健康成长奉献力量。然而,现实工作的繁琐,生活的单调重复,来自社会的不理解,逐渐侵蚀着我并不那么强大的内心。于是,激情逐渐消退,而我也沦陷于现实的洪流中,将梦想变成周而复始的纯粹的工作。

第一次听说“母亲助学金”,是在2009年的夏天,从同事那里得知是河南大学的张晓晖老师发起的资助贫困学生的组织。当然,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意义,因为我们这个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学校,偶尔也会有人来搞一些声势浩大、却有始无终的资助活动,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些贫困学生名单。

秋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星期天,下着大雨,张老师却从开封赶来了,与以往的资助活动不同的是,张老师只有一位同学陪同前来,没有官方,没有媒体跟随,也没搞什么形式,只是根据我们提供的名单,进行了简单的家访,确认贫困情况属实后,便单独给学生发放助学金。助学如此低调,着实让我们感到意外。

第二年放暑假时,张老师又过来给孩子们发助学金。这次他在我们学校稍作停留,对学校情况做了进一步了解。当他听说我们这里较之物质贫困,更为贫乏的是精神,随即与我们展开了研讨。村里孩子们多为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良好的家庭辅导,在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也缺乏系统教育,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只能上语文、数学课,连英语课都无法开设,更别说体育、音乐等课程。张老师离开学校时候表示,来年会带学生过来利用暑期开设我们无法开展的课程教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对于张老师的说法我们并不敢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大多农村学校和我们一样,经年如此,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何况一己之力。但是,第二年快放暑假时,便传来了张老师要带几位研究生同学来我校支教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师生都很激动,但在激动之余又不免有些为难,因为我们这里条件确实太差,不说夏季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就连住的床铺都成问题。可是,张老师说来就来了。学校的老师们商量,让他们分开住到老师家,这样可以解决吃住问题,也不至于太过艰苦。没想到张老师和志愿者们早有思想准备,他们怕麻烦我们,拒绝了我们的邀请。张老师说,吃的只要有锅,他们自己可以做;住的更简单,只要把课桌一拉,睡在上面就可以了。

我们执拗不过他,只得同意。但那一刻,我的内心深处,被城里来的他不辞辛苦、倾心乡村教育的热情鼓舞,重燃了为改变自己学生未来而努力的动力,也默默地把这个比我还小几岁的年轻老师当成了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

支教期间,看着张老师为我们山区孩子如此操劳,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不顾旅途劳累,不畏条件艰辛,为山区孩子的快乐成长努力着,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都被深深的打动了,受他们感染,我们也不自觉地投身其中。虽然假期我们农村的老师有很多农活要干,有的代课教师还要到附近厂里干零工挣些补贴家用,但是这都不重要了,大家都自发的来到学校,帮忙组织学生,维持纪律,做好安全防范,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

与志愿者们朝夕相处的这段日子,我们对母亲助学金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她是由张老师因为想要帮助自己班级的一个贫困生偶然发起,后有众多爱心人士参与,便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规模的爱心助学组织。在张老师的用心经营下,这个组织进一步发展,助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并且根据山区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

就这样,张老师发起的这一支教活动,成了我们山区孩子年年的期待,由他创建的河南大学母亲助学金志愿团、天津外国语大学雷锋支教团也与我们这儿结下了不解之缘。5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支教活动异常成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每次支教结束时,孩子们都和支教老师难舍难分,连我们老师和家长也不免伤感落泪。至今,来支教过的50余名学生,大多还与我们师生还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张老师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山区的孩子,除了助学、支教、捐赠体育器材,他又发起了乡村小学图书室的建设,希望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他们的视野。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帮助山区孩子的机会,就在2015年暑假,张老师又成功策划了“山区孩子城市梦之旅”的活动,让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体验了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河南大学的良好文化氛围中初步了解了大学,帮他们树立了远大理想。这次活动对孩子们的触动很大,很多孩子在活动之后,都萌生了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上大学的想法。而且文学阅读与城市之旅的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多名孩子的“城市之旅”游记在报刊发表,在我们这个村办小学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山区孩子带给张老师的也不都是好消息,有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张老师又有受助学生辍学了,原因不仅是贫困,还有部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不重视。个别学生家长由于对母亲助学金的认识不够,不仅不懂感恩,还开口索要更多资助,并声称张老师是受国家资助拿着工资来做助学的,他们的不合理要求给助学工作带来了困扰,面对这一切张老师虽然感到无奈,但他一直表示理解,并耐心劝说,而他助学的决心从未因此动摇,反而不断了解农村,进一步寻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张老师恳切地说,大家的付出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得到帮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哪怕只有一点点,大家都会欣慰,这也是他多年坚持助学,且助学行为一直这么低调进行的原因。

张老师依旧在寻求如何能更好更有效的帮助山区孩子的途径。在越来越深的交往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张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力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他的无私奉献,他的锲而不舍,他对公益的热衷,他对农村的关注,无不深刻的打动着我们,走出职业倦怠,躬身教育事业。在配合与支持他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张老师在助学路上艰辛,他投入的不仅是金钱和旅途劳碌,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他不仅要考虑如何把钱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还要考虑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包括采取什么形式帮助学生才能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山区来回一趟就要一周,很多资助人根本没有假期前来,因此,这些都需要他一人去运作。这条看似铺满鲜花的路上实则也有着无法预知的泥泞和荆棘,但张老师却走得无怨无悔,看到他一个外省人,一个外校老师这样,我们工作中的磕磕碰碰算什么,又能有什么理由放弃梦想和努力呢?我们反而更应该积极参与张老师的助学工作,为山区孩子的茁壮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很自豪,作为合作教师和前线志愿者,自己也正走在公益的大路上,成为这个公益团体的一员。在我看来,张老师的母亲助学金就像是一盏集聚了众多正能量的灯,自内而外散发着光和热,让接近她的人,不管是付出的还是收获的,都会感到温暖和幸福!这份来自河大的真情,跨越了数百公里,在我们这个乡村小学生根、发芽,并将最终茁壮。

(作者为南召县中王庙村小学教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