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纪念大礼堂落成80周年特辑(二):建筑美学上的中西恋曲

作者:路 畅 来源:原创 已访问:责任编辑:万合利

作为一座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建筑,河南大学大礼堂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结构布局上,都无愧于“伟大”二字。巍峨的宫殿式屋顶,古典的西方巨柱,精美的廊檐雕饰,大礼堂用一组组别致的建筑符号,演奏出一支优美的中西恋曲。

20世纪初期,中国大学处在初创阶段,校园规划理论尚在探索,建筑师们以学习、模仿西方建筑形式为主流,拼凑西方各种建筑形式于新式学堂。不过,很多国内的建筑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长处结合起来。河南大学的早期建筑,显然深受这种思潮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预校刚刚改建为中州大学。被聘为校务主任的李敬斋,担负起了“全校擎划之责”。他曾有出国研习建筑的经历,为有如此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兴奋不已。在他的精心设计下,中州大学的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布局,但更注重新式学校的办学需求。

李敬斋的校园规划,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却奠定了校园建设的总体格局。1931年,身为建筑学家的许心武任校长,邀请李敬斋一起对学校的校园规划作进一步调整,并提出了建设大礼堂的动议。1931年11月20日,大礼堂破土动工,三年以后正式落成。

大礼堂坐落在校园南北中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交汇点上,占地3932平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南面正中有三扇平开大门,东、西、北各有疏散出入口。门前采用了8根爱奥尼柱,更加衬托出其雄浑挺拔之姿。屋顶上设有排水沟,即使遭遇暴雨也可以顺畅排出。

大礼堂内部分上下两层,其音响、采光、通风、人流组织与疏散等设计合理,达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礼堂内有观众席2800多个,舞台开阔,两侧上下辟室8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大礼堂是中西建筑集合的典范,集纳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秀丽与规整,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高大与坚固。她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西方新技术、新材料,同时辅以中式大屋顶、斗拱飞檐等传统精华,在建筑手法上将其巧妙糅合,集建筑学、力学、美学等于一体。这种继承、借鉴和融合,反映出设计建造者对建筑的创新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发源地的深刻认识。

“大礼堂是中国建筑从传统木质结构向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一个过渡,展现的是中式传统的审美风格。”土木建筑学院的张义忠教授说。

在建筑过程中,受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启发,建设者选用了27米豪式进口钢屋架,由8柱1梁支撑全部顶层重量,并用水泥加固地基。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技术,在当时国内条件下都具有突破性。历史证明,这种创新也是非常成功的——建成后的大礼堂,虽经5次5级以上地震但始终坚固如初。

80载风雨洗礼,80载春华秋实。大礼堂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阐释着河南大学的文化与精神,记录着河南大学的光荣与梦想。当我们站在这座飞檐斗阁、气势宏伟的宫殿前,无不钦佩先贤们超前的眼光、宏大的气魄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向她的规划者、设计者、建筑者、保护者致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