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河南大学忆往》读后感系列

作者:欧亚国际学院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一、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读完《河南大学忆往》,像是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篇目里记录着,先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字距里讲述着,老师们的品质担当和处世之道。这一段又一段宝贵的历史密码,在告诉着每一个河大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该去向何方。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用一段远远不足以描述这幅画卷的文字,去怀念那一段峥嵘岁月。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110年来,河南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各领域人才,他们书写见证着河大的发展与壮大。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33位同为河大人的亲身经历,了解了先辈们在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读书的不易,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动的生活教材,激励推动着我们成为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书中每位老一辈铁塔人奋斗拼搏的生动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获得中国最美医生称号的百岁老人张效房教授,已从事眼科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60年。但在他的求学过程中,由于时局动荡,被迫辗转多地办学,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甚至可以说“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校期间,我有幸成为校史馆讲解员和校史研学社主创人员之一,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我们已经反复学习了很多次,但每再看到,还是声泪俱下,这样艰难痛心的求学经历虽然会被写进书里,让世人记住,但经历过这些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他们而言,这些永远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要时刻铭记,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河大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成为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河大发展至今,不仅有先辈们“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还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途,作为河大人,我们虽时隔百年,但我们都为热爱而生,因梦想而聚。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无关于功利,更无关于内卷,只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抱有足够的兴趣与热爱,对所未曾涉足的领域还有探索的欲望,对更伟大的价值还有所追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向书中的33位老师学习,用青春担当创造精彩人生,以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努力在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提高专业技能,时刻为成为一名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与民生的新时代传媒工作者而奋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景锐)

二、前路昭昭,行道大光——读《周忠和教授采访录》有感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时代发展里每一位外交学者都值得敬佩。他们纵横上下,传播中外文化,他们奋身卓取,精通多国文常。以今天的目光看去,“引荐优质文化”“开拓国际视野”“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这些词语似乎只有与现当代结合才最有力量,可远在六七十年代,周忠和老先生早已奋身投入到这伟大的事业中去。

抚触俄语学科建设发展的印记,我们看得见,周教授伏案疾书,研学俄语的认真,看得见四处进修奔走,囊括无穷知识的渴望,看得见先生站在中苏外交舞台上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看得见先生引航编译启蒙丛书,于无声处润物。

寸心述邦声,文墨点启蒙。

在语感环境匮乏的客观因素下,任何一国的外交学者,能说得一口流利外语便是天赋加努力的双重结果,再把知识转化为效率,良好运用进沟通交流中去更是日积月累的事情。借此,我们看得出周老先生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而当再次凝望周老师所走过的路时,虽实际并未到达踏行,却总有一种生命为之宽广的舒然,那是惊叹,是恍然大悟——周老先生打破语言局限、把俄语文化与中国发展状况相结合,通过编译苏联儿童文学相关系列丛书,深入浅出,将语言运用层面更加上抬一处,探索出了更加贴合人民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能通过字纸里的一行天地领略异域风情。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拼搏的轨迹”,周老先生以兴趣追风,让文化与文学相遇,给之后的外语学者铺陈出一条壮美画卷,好让我们能够在接续奋斗里书写时代的华章,在继往开来的国际发展中凝聚起友谊之河。

如今,我们作为河南大学青年一代的接续者,理当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和世界同频共振,在专注自我提升的同时,参顾四周寻找能把学识变现的时机,以处处晓声的方式听取国际之声,不负先人,不负栽培。(21级俄语刘昱彤)

三、闻声起舞,做一名有理想的追光者——读《朱绍侯教授采访录》有感

风过无声,雁过留痕。当随意翻开的纸张成为了跳动着的记忆时,一切的历史光阴从此便有了轨迹。

跟着朱绍侯教授的目光,我从东北到河南,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老先生的求学之路,为国兴才之道,一步步展现在了眼前:克服万般困难一心向学,这是奋进的主动;怀揣少年之气倾囊相授,这是初心的笃行;奔波各处许河大以未来发展,这是担当的放量。在文化漫野的时代,先生于平地起高楼,筑脊梁夯地基,从人才选拔到教材编撰再到出版社的设立,为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铺平了一条兼有光明与新跃的伟大道路。

遥望当年,是璀璨而丰富,是绵延而不断,纵有前进的波折,但少年的意气不散。

而此时,万物绚烂,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类建设历百年积淀早已成为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重点。以朱绍侯教授为代表的前人为引,无数学子承接薪火,奋发有力,逐梦向前,惟愿与老一辈学术大拿并肩,或殷勤耕作浇灌时代之花,或垂首往事找寻灰烬里的余温。铁塔牌学子一直坚持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始终不灭心中的焰火。

惟殷先辈举灯,大厦确有千间。河南大学发展至今,闪烁中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用热血接续灯火,点点星光耀路,终成如今之势。于是我们能够于禾下乘凉,沐浴清风明月,大胆拼搏做梦。因为河南大学,我们能同无数先辈同行,因为河南大学,我们身后便有如虹的气势,若当立在时代潮头时,便会有不惧未知的、盈盈不歇的勇气。(21级俄语刘昱彤)

四、张效房教授访谈实录读后感

顺着张效仿教授的经历,我得以触碰河南大学悠久历史磐岩的一壁。字迹晕染成丹青,我与历史中河大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于历史中窥得历史的意义;话语淘洗成石刻,我沿往昔张效仿教授走过的尘土漫天的路上,拾得一份赤诚与热忱。

张效房教授是我们河南大学1945年的毕业生,恰处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他在河南大学的求学经历也与抗日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条件艰苦是在我们之前许多年代的千千万万个学子们共同体味的苦,然而新中国成立前的条件艰苦程度是最甚的。早年的物质匮乏加上战争的资源紧缺,让煤油灯也成了稀少物件,菜油点灯,映亮了许多个潜心钻研的夜晚。没有墨水,用颜料自行冲调,没有笔记本,就自己裁剪纸张用针线缝订……学习环境的艰苦没有阻挡住这些孜孜不倦的学子们,也没有影响到河南大学一如既往严谨治学的风气。于这样充满磨难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学校,用自己的一方沃土濡养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人。

而张效房教授一生充满辉煌成就的简历,一直依赖于他的赤子之心,朴素的、平和的、却也坚定的拳拳赤子心。从最初看到患者恢复视力时那种懵懂的感动,到后来立志攻破难关,为人民的健康创造福祉,朝着一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见山凿路,遇水架桥——这或许就是张教授行稳致远的秘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眺望更辽阔的远方;汲取前辈的精神养分,我们更应矢志不渝,笃行不怠。(21级俄语王一帆)

五、

黄河之水,九曲回肠;西来东去,浩浩汤汤。河南大学历经时代变迁、走过战火纷飞,一直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积极奋进的态度和革故鼎新的精神砥砺前行。一百一十载风雨,造就精英无数,一百一十年沧桑,培育桃李满园。

当我翻开《河南大学忆往》,书中的每一个文字交织起来晕染成岁月沉淀的痕迹。这本书并没有以第三视角去描述老一辈河大人的呕心沥血,而是以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前辈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历程。他们不仅是各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更是某一段历史时期河南大学改革发展的决策者、践行者与见证者。

而在这些被采访的人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立群教授的访谈实录,王立群教授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央视平台,历时十五年,宣传了河南大学,让河南大学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所认知,其宣传力度之大,是河南大学百年历史从未有过的。

在王立群教授的访谈中,他回忆起恢复高考时候,他阴差阳错报考了开封师院的中文系,3年读研期间所跟的老师是王宽行老师,正是在王宽行老师的启发和影响下,让他养成一个解读文本、穿透文本,透过文本的字、词、句讲人物的习惯,这是能讲好《百家讲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王立群教授说:“成就我的一生的就是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就是河南大学,第二个平台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

正是因为上了央视,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所以不可能忘掉第一个平台,所以王立群教授感恩与河南大学这个平台。而他也对我们这些后浪充满了期待,他说,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学会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事,怎么做人更重要。

正是这种访谈的形式让我对王立群教授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之前出现在电视里的人物好像现在就在眼前,而对我们年轻的后浪来说,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近些年来,河南大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一大批专家、学者、管理工作者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共同“书写”了学校的历史,而河南大学的历史也从未停止书写,无论是前辈还是后辈,都在秉承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不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河大新篇章。

忆往昔,桃李不言,看今朝,厚德载物。我站在2022年的时间节点凝望过去的你,我看到了你成长的点滴。历经百余载砥砺耕耘,这一路山高路远,到如今未来可期。(王鹏飞)

六、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岁月如歌,河南大学今年迎来了她的110周年校庆。光阴细数,日升月落,回望建校之始的初心与坚守,虽经霜沐雪,却仍弦歌不辍,百十年的征途一如悠扬铿锵的学校歌词谱所言所歌。

黄河奔腾向前,不舍昼夜。建校以来,学校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一代代河大人,得益于中原滋养,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历得风霜,晨曦初露。在河南大学110周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各领域英才。他们不仅是河大历史的重要“书写”者,也是河大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承者。

我是河南大学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我有幸阅读到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大学忆往》。这本书是以对话交流的形式来记录河南大学老领导、老教授等人对河南大学的“铁塔记忆”的。以对话的形式来记录会使得信息和内容更加生动,也有助于让我们对河南大学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看到一篇篇满怀深情的讲述,我仿佛也能身临其境地看到他们为学校奋斗拼搏的生动经历,体会到河南大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正如在书中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润田所讲述的那样:“在做了十年校长期间,我一天到晚都在学校,深入基层,了解最底层学生的关切。那时候我老伴儿她很有意见,孩子也很有意见,但是我都不管,精力都放在学校上。”同时李校长还千方百计地建立起了河南大学出版社,并努力恢复了河南大学的校名。他谋篇布局、锐意进取,做出了许多有远见、有魄力的决策,并开展了大量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可以说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学校资源与这些专家学者都密不可分。

虽然学校已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在面对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办学形势时,我们仍需努力扎根,砥砺奋进,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辉煌。正如书中外语学院的吕长发导师所说的:“我们取得这些成绩,感谢党,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些机遇。但是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定下更高的目标。”王立群教授也谈过:“虽然我们已经经历过了改名等种种变革,但更希望的是母校有被人们称道的实力。”所以,我们仍需更好的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也一定牢记这些老师们的嘱托,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有决心,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负大学时光。最后,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像卢克平书记所说的:“读一读前辈们一砖一瓦建设河南大学这座宏伟大厦的回忆,相信新一代河大人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志气将更坚、骨气将更硬、底气将更足!”河南大学必将续写新时代中原高等教育发展的华彩篇章!(董裕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