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望七号楼

作者:王冰冰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从河南大学南大门进入,在博雅路上步行不久,向西望,透过树木掩映,便可看到典雅别致的七号楼。自1925年落成,历经近百年的洗礼,七号楼风采不减,在百年历史的浸润下,反而愈发显示出它的魅力与厚重。

七号楼总建筑面积 4350平方米,楼高三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建筑以青砖砌墙,底层墙面用水泥砂浆抹面,饰以横向凹槽,二三层墙面贯以通至檐口的塔斯干壁柱。楼体共有四个入口,分置东、西、南、北,东侧门为主入口,其上均有歇山卷棚屋顶,灰瓦门廊,四角悬挑飞檐,上置套兽。最顶层仍为歇山式大屋顶,其下分布着10个气楼,小巧别致又保证了室内外气流通畅。此外,透雕挂落,木刻雀替间以其中。雕梁画栋,叠檐飞阁,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为一体的七号楼,曾引得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大为赞赏,称其为“美女楼”。当时,七号楼一、二、三楼大部分是教室,还有少量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及药品仪器储藏室。楼内采光效果良好,隔音设备也十分先进,为室内学习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沿用至今的七号楼现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办公地点。

千帆过尽,隐去表面风华。除去那令我们为之倾倒、无以复刻的博雅建筑外,今天让我们时时感念、刻刻追怀的,还有那一批潜藏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志士仁人。在战火中,他们以一腔赤子热血对祖国和母校予以最坚定的守护,报以最英勇的奉献。曾就读于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的革命志士邓拓便是其中一员。

邓拓于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了上海纪念“广州暴动”五周年游行,其间不幸被捕,翌年秋,保释出狱。1933年冬,邓拓又参加了“福建事变”,闽变失败后,他逃入上海,后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在我校读书期间,邓拓勤勉志学,刻苦攻读,让自己拥有了广博的学术积淀,为其于1937年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奠定坚实基础。那时社会局势动荡,前途未明,邓拓在读期间仍心系家国,积极参与中共活动,始终坚持革命工作,也正因此,邓拓被反动分子盯上。1937年6月,邓拓刚刚在七号楼参加完毕业考试,就在大楼北门不幸被蓝衣社特务秘密抓走。“七七事变”获释后,他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争中。

百年风雨,洗尽铅华。站在七号楼前,思忆先辈遗风。正因有了先辈们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得以有我们今时的安定。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征程,岁月流变,精神永继。(文学院2018级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