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光明日报》甲骨治学路,传薪有斯人

作者: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甲骨治学路,传薪有斯人

讲述人: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蕴智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甲骨文等学科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我倍觉喜悦,深感唯有踏实笃定、潜心钻研,才能让治学传统薪火相传。

1977年,高校招生制度恢复,我有幸走进大学校门,后又在河南大学于安澜先生门下读硕士研究生、在吉林大学姚孝遂先生门下读博士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于老和姚老都主张做学问应当遵守传统且不为传统所缚。于老要我进行古典文献、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并告诫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姚老则要求我对同源字族问题进行研究,并叮嘱我:“独立思考、花大力气占有第一手资料。”历经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子后,我终于写成学位论文《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

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故乡河南,从事甲骨文与古代文明的教学研究工作,尽可能地把恩师的治学品格传给弟子们。

平时,我用自己的津贴购置专业图书与师生共享,工作室里布置多种励志字画或放大的甲骨文彩版,其中的甲骨文书联“守身如执玉,为学若登山”格外醒目。学生们多以此作为治学标准,质朴厚道、认真专注。比如,陈年福博士执着于甲骨文计算机信息开发,长年节假日不休息,已将32种著录甲骨的原文与释文输入检索系统;刘风华博士论著严谨,行文前逐一审核著录原片,比勘校订各家释文,成果在其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张军涛博士收集了不同类型的龟甲、胛骨标准版,用一年多时间,缀合不同组类的甲骨130多组……我们在原有甲骨学与殷商文明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基础上,建立了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11月,团队牵头协同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甲骨文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今后,我和团队将继续展开全方位、基础性的文字整理与研究工作,期待在甲骨文史料排谱、甲骨文等大型辞书编纂方面有所收获,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这个学科“有人做、有传承”。

(本文刊登在《光明日报》2021年5月21日16版,文章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5/19/nw.D110000gmrb_20210519_1-16.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