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河大社科名家二十谈(五):倾力打造翻译专业,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杨朝军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他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学习之后,深感振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有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古人认为,“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历史上一脉相传、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般认为,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综观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同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地位。

所以,要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就是要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文化,以优秀的文化来指导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布朗(1994)认为,“A language is a part of a culture and a culture is a part of a language; the two are intricately interwoven so that one cannot separate the two without lo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ither language or culture.”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交织,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将二者分开,否则必定就会丧失语言或文化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起着文化迁移(acculturation)的功能。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将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另外一种文化,达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目的。因此,外语学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流专业的建设来看,我们不仅要建设英语专业,更需要建设适切性、针对性更强的翻译专业,这就是2009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坚持将翻译和英语专业分开,倾力打造翻译专业的初衷。

外语学院翻译专业现状

外语学院拥有光荣的翻译传统。吴雪莉1988年参加全国人大部分报告的翻译工作,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刘炳善翻译的《伦敦的叫卖声》等,广受学界认同;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获得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出版社学术著作优秀奖;王宝童的《三字经》《王维诗一百首》等大家耳熟能详。正因如此,刘炳善、周忠和、郭尚兴等被中国翻译协会评为资深翻译家。现在外语学院有专任翻译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一年以上出国经历者15人。其中刘泽权教授为河南省特聘教授,Kevin A. Morrison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三层次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杨朝军为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张璟慧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翻译系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其中中华学术外译1项),在《中国翻译》、Babel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与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建有河南省中原典籍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拥有翻译学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近期参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乡村振兴”材料翻译工作、《孔学堂》(CSSCI)杂志学术论文翻译、大河网英文翻译、《豫剧》《豫菜》等的翻译工作。

现在的河南大学翻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翻译系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翻译专业位居全国第21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排行榜上河南大学位列第24位。2022年4月3日荣获“2022—2023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5★等级,在全国261所高校中位居第14名,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列第一。

如何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外语学院翻译专业的高速发展为对外话语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对外话语传播的需要,要真正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建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要大力引进人才,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具体来讲,就是要吸引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区域与国别、新闻与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政治等方面的人才,进行相关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体系化研究,依托现有的河南省中原典籍外译与传播中心打造对外话语传播高地。

其次,要加大投入,办好翻译一流专业。河南大学翻译专业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自2009年从英语专业分离出来以后,积极对接河南省地方和国家战略,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前,应该进一步加强翻译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力度,审时度势,扩大优势,积极申请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迅速融入对外话语叙事的建构。

要致力于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翻译的第一要义是信,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意向性以及翻译的可接受性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要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上下功夫,以弗米尔(Vermeer)的目的论为参照,以维什论(Verschueren)的翻译纵观论为指导,考虑翻译的变异性(variability),综合翻译的协商性(negotiability),顺应(adapt)目的语的文化特征,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切的翻译文本。

最后,要投身翻译实践,从当下做起。当前,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在倡议“翻译河南”工程,中共郑州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参照翻译服务国家标准进行郑州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要积极融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朝军-外语学院

个人简介:

杨朝军,现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外文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会员,全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河南省涉外翻译与语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翻译硕士教指委主任委员,开封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