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资讯

张小曳院士团队在碳中和领域发表系列成果

作者:科学技术研究院 来源: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联合实验室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炯

近日,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联合实验室张小曳院士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综述文章“China Can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n Line with the Paris Agreement’s 2 °C Target: Navigating Global Emissions Scenarios, Warming Levels, and Extreme Event Projections”。

文章通过回顾和分析指出,中国可以统筹发展与安全、瞄准《巴黎协定》2℃目标而不是1.5°目标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指出走1.5℃目标路径的不现实性:较2°目标路径会付出3-4倍的成本。文章还指出中国可能在2028年左右碳达峰并进入碳中和阶段,且随着中国碳中和之路驱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水平在2050年后将出现与预期不同的走势。此文还为甲烷减排对中国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中国碳中和进程的可能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不同的关注视角。

近两年,张小曳院士团队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碳中和战略,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2023年10月,该团队以“Ongoing CO2 monitoring verify CO2 emissions and sinks in China during 2018–2021”为题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文章准确估算了我国2018-2021年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通过反演获得我国45km×45km格点尺度的人为碳排放量和自然碳交换量,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2023年11月,以“A representative CO2 emissions pathway for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s 2 °C target”为题在《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条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代表性碳排放路径,这一路径综合考虑了满足全球2°C温控目标,并衔接了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政策,为我国“双碳”战略规划进行碳排放现状摸底,同时对典型碳中和转型路径识别的决策提供支撑。2024年2月,以“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RegionalKilometer-Scale Carbon Source and SinkAssimilation Inversion System(CCMVS-R)”为题在《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文章,构建了一个在公里尺度上进行碳源汇反演的系统--中国区域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持系统(CCMVS-R)。CCMVS-R可以持续同化大气CO2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实现区域和局地人为碳排放和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反演;该系统支撑了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碳中和行动及潜力评估,向开展全球-区域-省域-格点四级嵌套的碳收支盘点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实时动态管理迈出重要一步。

以上代表性成果的发表,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强化了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能力。上述系列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面向我国碳中和最优路径实现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模式耦合、数据监测支持和决策支撑研究的顶层设计”(42341202)的支持。

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由河南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主任、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IPCC-AR7)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张小曳担任实验室主任,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及其效应、碳源汇监测模拟、碳中和路径、降碳减污、城乡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地理工程应用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3.08.039

https://doi.org/10.1016/j.accre.2023.11.004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2.017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4.11.0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