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刘琴 董鲁皖龙 张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7日第1版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两会聚焦·“新征程上教育何为”特别报道①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何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021年暑期,河南暴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一名00后青年志愿者肩扛一大袋生蒜艰难前行。这个奋不顾身投身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身影,是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柴世龙。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过去一年,河南大学30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459支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实践方案,累计服务时长30余万小时,受益人数近6万,涌现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最美大学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帮助学生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获得放飞人生梦想的强大思想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表示,学校近年来坚持守好主渠道、强化教学第一课堂,唱好主旋律、激活实践第二课堂,建好主阵地、占领网络新课堂,着力带动广大师生真学、真信、真用。

2021年秋季开学前,国家教材委正式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路线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办好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方针,对教育系统培养造就堪当时代大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政治方向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程恩富认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必备思想政治基础;对广大受教育者而言,这是树立正确学习目标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

在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有一门课采取了小初高跨学段集体备课、一体化教学研讨的独特方式,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教学落实。从授课教师、课时来源到精准结合、社会实践,该校的实施方案无不细化至点,落实到人。

“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确保青少年成为新时代的同行者、开创者。”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说。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要确立和善用‘大思政课’,把‘两课’的思政教育与各‘专业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统筹和梯度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程恩富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作为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体系”学术创新的主导性研究工作,实现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丰富的价值内涵、科学的逻辑理路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建议,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精准施策,科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创新思政教师培训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试点地区、试点校或试点项目,推出可复制和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建议,成立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小组,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和一体化培训机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共同分析各学段学情,推进大中小学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理论性及探究性学习。

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养新时代的奋进者

培养什么人,是中国教育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能否承担好这一使命,其“根”和“魂”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政治任务,高校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办学方向,关系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建校以来已形成“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

李家俊表示,致力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当好新时代的奋进者,是学校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如何守住高校教育主阵地,正确引导青年人才的世界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童金南教授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育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的中美博弈,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教育素材,“四个自信”深入民心,更是高校教育主战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例。

“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高度吻合,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担当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主心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国家高质量发展亟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行业转型亟须革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范式,高等教育发展亟须推动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升级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四五”规划提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使命”,努力培养“品德高尚,心中装满祖国山河”“基础厚实,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专业精深,勇攀科学和人生高峰”“知行合一,为着使命负重前行”的新时代人才,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智慧、作出贡献。

砥砺品格增长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9月新学期开学当天,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中队长熊梓言一早就站在操场上,等待少先队队旗交接仪式的到来。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一刻,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们中队一定会举起这面光荣的旗帜,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熊梓言说。

“‘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又是教育发展的趋向目标。”皇甫立同说,淮安市探索“五育”并举新模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素融入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整体、产生合力,打造品德高尚、知识扎实、体魄强健、心灵美好、尊重劳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基础教育为人才培养扎下深厚根基,高等教育则助有志青年攀登人生高峰。

2021年,扬州大学组织300余支团队、1.1万余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其中,法学院“寻找‘最美乡村’红色密码”调研团队深入“全国生态文化村”扬州市沿湖村开展调研,商学院团队开展“亚夫精神”引领戴庄蝶变调研等,共形成调研报告300余篇。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表示,扬州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和育人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养分,激励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2021年,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发布……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落地。2022年,教育部继续把“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两大任务,让学子“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看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责任使命,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要固本强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发展;二要提质增效,实现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三要稳中有进,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科学布置。”郑亚莉建议,在具体操作中,坚持浸润式培养,增进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加快数字化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打造高水平团队,为教书育人集聚强大力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