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 《河南日报》讲好河南故事 传播中华文化 从成语中感悟中医文化

作者:河南日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出版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

“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首批《汉字》《中医》《少林功夫》《太极拳》《丝绸之路》《古都》《农业》《手工艺》《“人工天河”红旗渠》《焦裕禄》等10个分卷于近日正式出版,该出版项目由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总策划。编译“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是“翻译河南”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发挥中原文化优势,打造融通中外、能够准确全面表述中国价值体系的概念、范畴和表述,在巩固拓展河南近年来连续举办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中联部河南省委专题宣介会、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座谈会等重大外事活动效果的基础上,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

据了解,该套丛书已被列入中国外文局“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多语种对外翻译标准化建设项目”成果。丛书定位为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翻译规范、面向国外普通受众的通俗读物,选取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主题,力求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彩、立体、全面的河南。目前初步规划近30个选题,后续其他分卷正在编译中,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出版发行。

丛书诠释了河南故事、河南文化、河南精神的多个主题。像《焦裕禄》《红旗渠》分卷,都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河南人民求实创新、科学严谨、战天斗地的精神气概,深入挖掘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农业》分卷通过对河南农业的详细介绍,细腻地勾勒出河南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进而上升到农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文觉醒和农耕文明,具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套图书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追寻、探寻璀璨的中华文明足迹,认知、感悟深厚的河南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精神文化风貌的一扇窗口。 

文:范昕

我国的成语包罗万象,内有乾坤。寥寥数字,往往就能钩沉风云激荡的历史,道尽百转千回的情感,呈现斑驳陆离的风景。不过,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如吐故纳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防微杜渐、中气十足等,都是从中医知识演化而来。

《读成语 学中医1》,作者:培松,绘画:南窗,出版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

《读成语 学中医1》一书通过成语讲中医,通过中医讲故事,通过故事讲文化,通过文化讲历史。该书从成语典故与中医的渊源入手,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成语,解读其背后的中医故事,讲述中医对历史的贡献,思考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对症下药”篇中,讲述了华佗为病情相似的人开出不同药方的故事,阐释了中医需要用心精细、体察入微;在“以毒攻毒”篇中,讲述了中医很早就有了免疫医疗的探索和论述,并解读了中医的辩证思维;在“悬壶济世”篇中,以费长房的故事讲述了“悬壶济世”一词的来历,以孙思邈、黄元御行医济世、著书立说的故事诠释了中医的风骨。

在将历史上一些影响深远的医案娓娓道来的同时,作者还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加以点评,并融入个人阅历和生活感悟,语言流畅清新。比如在讲到“清茶淡饭”时,书中这样写道:“清茶淡饭”就是用良好的饮食习惯来养生的典范,“大味为淡,最美味的、最营养的,正是清淡的茶水与饭菜。”清茶淡饭,也正代表了生命的底色。此外,茶叶虽好,但并非人人都适宜饮茶,也并非一天到晚都适合饮茶,书中由此又引申出“凡事有度,凡事没有绝对”这样的人生道理,可谓微言大义,深入浅出。

对于历史典故,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仍以“清茶淡饭”为例,书中从东晋时代说起,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刘琨的郁卒之气,常常仰赖茶来调解,让人了解到他慷慨激昂、奋起报国之外的另一面。“禅茶一味”的公案,则是由吃茶引出的另外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唐末五代时期,河北禅师赵州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个“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故事启示我们,禅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吃茶去”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也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成语的解读和剖析,《读成语 学中医1》一书以轻松活泼的语言,系统地梳理了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展示了先民的无穷智慧。读者在读成语、学中医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人生的深邃开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的出版对坚定文化自信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河南日报》2020年7月10日11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