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王立群

作者:文学院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作为一名高校普通教师,王立群教授在河南大学从教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年岁月沧桑,带走的是岁月的年轮,留下的是积淀与思索。多年来,王立群一直砥砺自己,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借鉴最新的先进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优化学科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注重教学的学术性,强调教学方式的通俗性,能够将深刻的学术思想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名师,先后被河南大学、河南省、教育部评为“优秀教学名师”、“劳动模范”、“十大教育年度人物”、“师德标兵”等称号。学生说:“能在河南大学的课堂上,天天聆听他讲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王立群教授则认为:“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是我的幸运和幸福。”出版了四部大学教材,参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成为目前最优秀、最通行的大学教材。作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带头人,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方面,王立群教授一丝不苟,毫不保留,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学历、学术梯队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组建并顺利获批了河南省中国古代文学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内外专业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王立群同志言传身教,无私奉献,堪为师德模范。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2008年,他生病住院,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生病期间,他仍牵挂着学生,当年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病床前指导完成的。出院之后,他又立即走上讲台,走进讲坛,继续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榜样的力量、无形的感召,带动着青年教师确立终身奉献教育的态度,兢兢业业,在各自的教学领域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站稳三尺讲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开阔的视野。多年来王立群坚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在科学研究方面,爬罗剔梳,“坚持写作一流的文章,发在一流的刊物”,学术研究严谨踏实。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游记,著作《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研究山水游记文体的通论之作”。二是《文选》研究,研究注重版本、注释的综合考察,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两部专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史记》研究,《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论文一反传统的观点,通过司空见惯的材料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历史的层次”的理论问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多年的积淀努力,使王立群有机会将课堂教学从河南大学移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青歌赛”、《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将一部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普及到了寻常百姓之家,掀起了重读经典的热潮。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魅力50人”,入选理由是:“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他通过‘海选’登上《百家讲坛》,在耳顺之年一夜成名,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验。他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家里。”同时,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先后出访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的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近几年,王立群教授又另辟疆域,在百家讲坛开讲宋史,以《宋史》为点,以点带面,诠释着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动了中原文化的研究步伐,成为中原文化区建设的舆论先导。

学术研究与经典普及并重,高校教师与文化推广者双重身份的结合,是王立群目前对自己的定位与要求。这就是王立群教授,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一个不平凡的文化传播学者。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王立群作为火炬手,在七朝古都的开封进行第一棒火炬传递。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王立群受邀在上海图书馆解读河南馆主题“国之中,城之源”。此外,王立群教授多次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协组织的赴美、赴台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中原文明,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尽显河南大学风采,为宣传河南的今日风貌做出了突出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