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22日,美国威廉玛丽学院Michael Hill(中文名:韩嵩文)教授在文学馆二楼报告厅做了“美国高等教育与文科的未来”“清末文学与《一千零一夜》的翻译”等五场讲座,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宏林主持。
在“美国高等教育与文科的未来”中,Michael Hill介绍了美国公立大学当下面临的经费紧张、人文学科边缘化等问题,以及大学为扭转这种局面所做出的努力。在“《一千零一夜》与清末民初文学”中,讲座首先对周作人与奚若对《一千零一夜》的翻译情况做了介绍,之后详尽解析了《一千零一夜》具备的“世界文学经典”品质,并对晚清复古主义和《一千零一夜》翻译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
在“晚清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林纾和曼法卢提为例”中,Michael Hill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林纾和阿拉伯文学家曼法卢提对《保尔和薇吉妮》的翻译进行了比较,并着重强调译者序言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在“马俊武、塔哈•侯赛因和比较文学”中,Michael Hill对晚清、民国启蒙思想与文学和阿拉伯复兴运动做了比较,并对中国学者如马坚(1906-1978)、纳训(1911-1989)、海维谅(1912-2006),特别是马俊武(1918-1971)的贡献做了介绍。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英文语境下中国当代思想的译介”中,讲座对中西老辈学人如杨宪益、狄百瑞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自己翻译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导论”和葛兆光“《何为中国》”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的翻译原则、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并对汪晖在西方产生极大影响的原因做了分析。
参会师生在讲座讨论环节讲到,Michael Hill作为中西兼修的汉学家,学习汉语已近十年,对汉语的掌握和运用几近母语水准,为了研究阿拉伯文学,其在五年前又开始了阿拉伯语的学习,这种重视语言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做法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效仿。Michael Hill在讲座中提出了很多问题,但他并未对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期待听众给予回应和思考,这体现着美国学者讲学重启发、重互动的特点。Michael Hill对这次活动提出的“汪晖和日本京都学派的关系”“西方学者对中国例外论的看法”“欧洲左派、美国左派和中国左派之间的异同”等问题充满想象,渴望在明年的讲座中能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Michael Hill教授是受文学院邀请来院讲学的海外汉学家代表,其系列讲座对于文学院师生开阔视野,开放眼界,加强对外交流,乃至加快文学院的国际化步伐都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