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随着红色基因和青春正能量两支实践团队顺利返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学院15支团队紧紧围绕“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这一活动主题,深入全省近20个市县的众多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亮点频现,收获颇多。
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实践团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支教助学、扶贫救孤、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等为工作重点,涉及领域广泛,实现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的全面开展。15支团队,近300人参加,实践活动人数众多,规模空前。铁塔学子队代表河南大学赴遵义参加“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喜迎十九大”2017年大学生遵义实践专项行动;铁塔政气理论宣讲团、“红色青春”团队分别前往河南省固始县开展理论宣讲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征集基层群众对于“精准扶贫”的意见、调研精准脱贫在农村医疗中的作用、向基层村干部及村民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普及相关国情社情知识,进一步坚定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信心;阳光志愿服务团、豫“蕾”行动支教团走进巩义市河洛镇、固始县邓庙村进行志愿服务,开展留守儿童暑期教育关爱服务活动、支教农村学校;青春正能量队则在荥阳市郑庄村古城区进行主题为“探索新农村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调研活动;红色基因团队奔赴信阳新县“将军县”、周口市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重走革命道路、传承红色精神;“黄河边的中国”团队、“南阳四圣”调研团则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调查,为我省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献计献策。三农发展研究会充分发挥社团优势,组织三个团队奔赴通许县、兰考县多个村镇开展专题调研、暑期学校、文艺演出、法律讲座等活动,三农学子的“三下乡”内容丰富、有声有色,好评如潮。
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注重团队成员在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出现多个跨院系、跨学校团队。其中,铁塔学子队在教师刘嘉尧带领下前往遵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暑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就不同领域对于红色革命基地的发展前景及传承状况进行交流学习、共同调研;“黄河边的中国”团队成员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学院、外语学院学生等,该团队在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彭恒礼教授带领下,辗转鹤壁山区、太行山腹地、河南周口、陕西宝鸡等黄河中下游地进行调研,通过领域合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学生组成,通过重走革命道路探访红色精神在历史上、在文学创作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三农发展研究会是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校性学生社团,队员来自两个校区10多个学科专业,他们相互协作配合、优势更加突出,以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精准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无论是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还是教育关爱活动都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与专注。铁塔政气理论宣讲团、红色青春团队、铁塔学子队、红色基因队、豫“蕾”行动支教团……这些团队无一不是在结合自身专业性质的基础上,践行所学专业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三农发展研究会实践团队队员把专业运用于实践,知识奉献给社会,他们针对空巢老人进行的心理关爱和健康讲座,面向留守儿童举办的法律讲座和英语学校,深受当地村民和少年儿童的欢迎。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专业知识不再停留于书面,使实践活动更加专业化,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最大亮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活动中,教育宣传方面的表现尤为亮眼。据悉,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三农发展研究会播放《我是小小律师》动画片、引用《少年忏悔录》片段教育,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各团队还充分利用“两微一Q”等新媒体平台,有效结合直播等新兴技术向外界进行实时宣传,使各团队实践活动的影响力拓展到最大程度、极其有效的带动了各方对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关注,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均产生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铁塔学子队在遵义实践专项行动中踏实刻苦、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在全国100所高校的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团队奖,展示了我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学风;各支教团队及理论宣讲团教学成果、宣讲成果备受当地村民、村干部肯定;“黄河边的中国”团队撰写多篇调研报告及文章并在微信公众号“黄河观察使”发表;红色基因团队对革命精神的探索与传承行动更是引得吉鸿昌纪念馆馆长大加赞赏、直呼:“河南大学教出的学生,个个好!”
总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凸显出的一系列亮点,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彭绪琴表示,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新形势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教育的新探索新机制,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喜迎十九大召开的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