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之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受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海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海峰在生命科学学院圆形报告厅三楼作了三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校黄河学者王学臣主持。
陈受宜在“高等植物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和耐逆基因工程”中重点以大豆转录因子中的Trihelix转录因子、水稻受体类激酶OsSIK1为例,运用生物学信息和反向遗传学方法分析了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陈受宜还结合转基因小麦、水稻、香花槐等各地释放的对照实验说明了以克隆耐逆相关基因为目的基因获得的植株在耐盐、耐旱等方面的显要提高。
任海云教授以“植物细胞微丝骨架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为主题,分析了肌动蛋白在Ca条件下对微丝骨架的影响。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从花粉中调出的LdABP29蛋白在Ca依赖、PIP2条件下,对活细胞中的微丝起了剪切、封闭正端和成核的作用,其表达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黄荣峰围绕“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调控植物耐逆性的分子基础”这一主题,简要介绍了乙烯和转录因子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功能特性。他从蛋白激活基因表达、激活蛋白及抑制蛋白这三方面说明了转录因子在乙烯生物合成中的重要性。
报告会结束前,三位专家还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他们谦虚严谨的学术作风,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在场师生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