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同山东大学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首届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交流会暨“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论坛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两校世界史学科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列席参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艾仁贵教授主持。
祁琛云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同山东大学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以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为纽带,两校一直进行着密切的交流互鉴。在历史学这一大学类的研究中,本校的中国史、世界史研究别具特色,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山东大学在世界史研究乃至历史学整体学术水准上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他希望同为黄河文明带上的重要学术研究机构的两校能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我国历史学发展贡献学术力量。祁琛云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期望两校优秀人才能够持续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促进两校世界史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山东大学世界史学系系主任孙一萍教授对祁琛云院长的观点表示赞同,并祝愿本次论坛顺利举行,期望两校加深交流合作、共担时代使命,共创世界史研究事业的美好未来。
学术研讨环节由河南大学孙银钢副教授和杨磊老师主持,专家们依据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学术论文,围绕“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就各类历史事实及其背后的起源、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展开发言。河南大学艾仁贵教授通过四个核心要点,层次清晰地追溯了启蒙思想家的犹太观的演变脉络,他提出“启蒙思想家群体具有两面性”的学术观点。山东大学孙丽芳副教授通过对史料的细致分析,探讨安条克战役中赛尔柱苏丹死于谁手的问题,她遵循独特的推理思路,提出苏丹死于佣兵之手的见解。山东大学卢镇副教授坚守客观理性的治史立场,对彼特拉克塑造中世纪为“黑暗时代”的前因后果作出分析。河南大学刘山明老师重点剖析了瓦尔特·弗兰克构建纳粹史学的思想来源和内在逻辑,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独特且珍贵的考证资料。山东大学胡炜权副教授探索历史上日本“台湾远征”历史事件的真相,指出该行动更多是基于商业价值的考量,而非军事利益的驱动。河南大学吴迪老师从“东北亚”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俄国地位变化为例,见微知著地展现了19世纪中后期该地区国际形势的演变。
本次学术研讨环节的发言,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之下各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互鉴,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充分考虑了个体与整体的密切联系。在研究思路上,力求摆脱传统历史学研究的思维,追求创新与进步,秉持严谨客观的态度,展现出新时代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和治史精神。在研究内容上,涉猎思想史、战争史、科学史和文化史等多个领域,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探索价值。
最后,世界史学科建设交流环节由山东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孙立新教授和河南大学艾仁贵教授主持,各位专家学者就前沿学术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思考与见解。山东大学和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与会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科的建设进展及研究方向,深化了双方对彼此世界史学科传统和特色的认识,为日后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重申了延续学术交流、加深研究协作的愿景,约定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河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将带动两校世界史学科的共同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