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历史文化学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在学院三楼会议室召开,学院党委委员、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参会。研讨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主持。
张占党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纳入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学院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要立足学科特色和师资优势,带头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应,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翁有为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内容信息量巨大,具有很大的立论视野、很深的学理分析、很准的历史提炼、很强的现实聚焦以及很高的理论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文明、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工作者,对五个特性中的统一性感触最深,可以说国家的统一性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只有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民族的连续性、创造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统一性与其他四性相结合、相连接是一有机体。在第二次“结合”中、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在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任务中,我们应该作出作为史学工作者应有的努力。
赵金康教授表示,河南大学以文科见长,文科在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仰韶文化和安阳殷墟的发掘中,河南大学考古工作者见证和参与了相关发掘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河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大有可为。作为即将迎来百年历史的老院,更要大力挖掘百年建院过程中一代代学人在坚守学科教学、学术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深入凝练总结,做好传承和发展,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实现百年名校振兴贡献力量。
耿元骊教授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每一个历史学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连遭忧患而不衰,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国文化的底气。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并把精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共同知识。一部河南史就是缩微版的中国史,作为唐宋史研究工作者,深刻的理解到唐宋文明核心区就在河南的中原大地上。唐的恢弘气势,宋的文化传承,一脉相传,就是中国历史的最好体现。史学工作者有义务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尽力为文化传承作一点基础性工作,自身将在主编出版《宋朝往事》20种的基础上,主编的《唐朝往事》20种即将于2023年下半年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断深化中华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在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做出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为河南发展、中原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正处级组织员刘波教授表示,历史文化学院具有非常好的历史传承和学术传承,在强化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背景下,要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学科发展历程、学术精神传承、历届学人校友等,将学院发展史上的学科重大事件、人才培养重大成效、学术科研重大成果编入院志院史,充分展现学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努力做好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史系主任惠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更长的历史时间、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更真切的现实背景之中,为中国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宏阔的视野,提出了更高远的目标。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讲话精神让大家既倍感鼓舞,也真切感受到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资源、有条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文化力量,中国史学更有责任为之贡献史学的智慧。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与时俱进、日日新又日新的开放精神,存在“通则变,变则久”的历史进化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时代化和创新化。
考古文博系主任刘中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凸显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对考古学工作的重视,使大家颇感振奋。历史学是从文献的角度研究历史、解读历史、构建历史、呈现历史,而作为以田野发掘和实物资料来实证历史的考古学,不仅丰富了历史时期社会物质文化史、经济技术、社会结构、精神思想等多方面的历史内容,在原史时代、史前时期更是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延伸历史研究的轴线、扩大历史研究的内容、丰富历史研究的内涵。作为考古学教育工作者,要做好考古发掘和资料阐释、公众考古和文化展示等工作,要“让文物活起来”,为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要积极投身于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和夏文化研究工作,做好实验室管理和有效科研产出,加大考古基地建设、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和重大项目的培育,奋力推动河南大学考古学再上新台阶。
青年教师熊钿博士表示,国家版本馆的修建是一项大型工程,包含古籍版本及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留下的印章、邮票、建筑物的设计图纸、照片、钱币、布票等,即历史研究中的史料,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文化上均意义非凡,是我们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国家版本馆入藏版本丰富,史料搜罗成绩卓著,这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极高的战略前瞻性和指导性,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标。作为青年文史工作者,要做好研究工作,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努力做好知识输出和文化普及工作,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青年教师朱旭亮博士认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命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实现文化自信,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探索视角须多维度,既要深入探索中国历史某一时段的特色,从深度上下工夫,也要从中国历史某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上,探究其全球史背景下的历史意义,从宽度上打开思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推动文化自信学习,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作为历史学青年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在科研中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立足工作岗位讲好历史知识,强化科研创新与转化,不辱使命、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