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资讯

X+MIBS:李云河教授分享“狼狈为奸”的昆虫故事

作者:邹雪艳 摄影:吕炤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总第59期、2023年第5期河南大学“X+医学”学科交叉午茶会(X+Medicine Interdisciplinary Biweekly Seminar, HENU.简称“X+MIBS”)4月6日在药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李云河应邀作题为“二化螟与褐飞虱协同应对水稻抗虫防御的生化和分子机制——一个‘狼狈为奸’的昆虫故事”主题报告。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长青教授、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应繁教授、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田志红教授受邀作为与谈嘉宾,报告会由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邹雪艳教授主持。

李云河教授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为主线,围绕“稻飞虱为什么偏爱从抗螟虫转基因稻田向非转基因稻田扩散转移?”“褐飞虱为什么偏爱在二化螟为害过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共享寄主的褐飞虱和二化螟种间为什么能共存而非竞争?”等科学问题,深入研究了水稻介导的褐飞虱、二化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多重种间关系及机制。李云河与其团队成员通过多年系统深入研究,揭示了共享寄主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协同调控水稻防御,实现兼性“互惠共存”种间关系的生化和分子机制,并基于“生态位理论”,阐明了共享食物资源的昆虫种间实现互利关系的生态学机理。研究结果颠覆了共享寄主昆虫种间普遍存在“竞争排斥”关系的传统认知,拓展和深化了“生态位分异理论”,同时为发展稻田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13.263)、eLife(IF=8.713)等国际权威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和肯定,并受邀为国际顶尖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IF=20.589)撰写综述论文。

李云河教授的报告集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在座专家学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体验。来自作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报告会。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长青教授、龙雨教授,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应繁教授,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田志红教授、李二岭博士、谢铮铮博士,生命科学学院张表副教授,药学院宋仕永教授、张娟梅副教授等就二化螟和褐飞虱共生关系普遍性、植物挥发物特异性水稻材料选择、转基因安全、基因编对辑作物产业化、植物学与纳米技术结合点等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现场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多位老师表示,李云河教授的研究,突破经典生物学研究范式,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索生命的生化与分子机制,并取得丰硕的国际先进性成果,对基础医学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促使医学上升到基因和分子水平,衍生了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心脏病学、分子神经病学、分子内分泌学等全新学科,这跨学科交叉机制必将为医学创新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李云河,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8)”和国家“万人计划(2019)”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9年获得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2023年调动至河南大学工作。目前,兼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及中国昆虫学会化学生态学分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昆虫互作机制及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nual Review Entomology、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Trends in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eLif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4项,参编中英文论著8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