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056期、2023年第02期河南大学“X+医学”学科交叉午茶会(X+Medicine Interdisciplinary Biweekly Seminar,HENU.简称“X+MIBS”)3月16日在药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校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继承教授应邀作题为“基于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精准医学研究”的主题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王彦明教授、郑蒙教授,基础医学院郭向前教授受邀作为与谈嘉宾。报告会由药学院副院长宋仕永教授主持。
李继承教授从精准医学切入,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与生信分析有机结合,有效关联多层次分子信息与疾病表征,以实现重大疾病的诊断、预后及个性化用药。李教授指出,多组学研究尚存在四大瓶颈:是否全面、是否灵敏、是否重现、是否特征。对此,李教授给出了组学的研究思路、多组学系统解决的方案、临床标志物筛选方案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策略。重点介绍了蛋白质、脂质组学、代谢组+转录组等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生物学解释、靶向验证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方法。
李教授结合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多组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据介绍,李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10种可以区分重症新冠和轻症新冠患者的差异代谢物,构建出联合诊断模型;通过代谢-转录联合分析发现新冠疾病过程中与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的上游基因。综合分析认为,脂质代谢重塑不仅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的发生,同时也影响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对重症新冠患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类TOP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子刊,IF2022=38.104)上。针对生物学标志物脂质组学,李教授团队首次发现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宿主脂代谢改变,包括磷脂、甘油酯和鞘脂代谢紊乱。同时,脂质标志物LPA(0:0/16:0)和LPA(0:0/18:0)对肺结核治愈评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100%。李教授指出,通过药物干预宿主脂质代谢,或可切断Mtb细菌壁脂质原料,并切断Mtb代谢能量来源,并提出“饿死细菌”观点,从而达到抗TB目的,为抗结核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该研究成果也发表在医学类TOP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此外,李教授团队基于数据非依赖型采集和靶向蛋白质组学,确定了耐多药结核病血清三种潜在的候选生物标志物,sCD14、PGLYRP2和FGA,为诊断耐多药结核病的新方法铺平了道路。
报告结束时,李继承教授强调:“多组学研究推进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对组学提出了挑战,只有做到精准预测、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才能高效地造福于患者,推进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他指出,精准医学涵盖了临床医学、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多个前沿学科,在当前河南大学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专家学者们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利用好河南大学“X+医学”学科交叉午茶会这个品牌学术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深入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研究,实现多学科协同创新。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李教授的报告内涵丰富,深入浅出,通过学习,开阔了科研思路和专业视野,对多组学和精准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启发颇多。生命科学学院王彦明教授、郑蒙教授,基础医学院郭向前教授、李霞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庞志峰教授,护理与健康学院李博教授,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邹雪艳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表副教授、王来副教授等就影像组学与多组学结合、生信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瓶颈问题、血液组学分析、护理在精准医学转化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筛选/肿瘤光动力治疗/肿瘤化学治疗中的应用、青年学者科研立题指导等方面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来自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材料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兄弟学院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李继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院长,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首届)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疾病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担任第一至十一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大会主席,第一届至第七届中国转化医学大会暨中国精准医学大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