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创办了3年之久的X+MIBS(原HU-BBS)迎来了第50期,在曾宪梓楼214学术报告厅,郑州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张振中教授应邀作题为“基于生理微环境纳米药物精准递送系统”的学术报告。医学院医理文工交叉工作组组长、药学院党委书记梁刚主持报告会。
张振中教授带领团队从生理微环境切入,认准研究方向,久久为功,发展了一类基于微能量与病理微环境的三元纳米递药系统,取得了学界普遍认可的重大学术成果。张振中表示,药物的精准递送是实现精准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微能量促进纳米活性载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生物学效应,能够实现肿瘤的高效杀伤,逆转肿瘤耐药;利用微能量及肿瘤特异性微环境,克服肿瘤生理屏障,能够实现时空可控释放药物,最终达到里应外合协同杀伤肿瘤。报告举例讲解了微能量介导的肿瘤原位抗原生成、发展药物突破生物屏障新方法、离子干扰、术后包埋、胞内自组装和基于细胞器特征的六大策略。
报告中,张振中通过案例生动讲述了团队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将中空介孔硫化铜的微能量响应特征和肿瘤弱酸性微环境结合,将CaP掺杂进入硫化铜中,经过掺杂后,在肿瘤微环境和微能量的双重作用下能够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钙离子,导致线粒体稳态失衡,精准实现肿瘤的有效抑制。他们还利用益生菌芽孢(Spore)可抵抗极端恶劣的胃环境,且可在小肠中重新萌发成益生菌定植在肠道的特点,设计了基于表面修饰芽孢的纳米载药体系,益生菌芽孢修饰脱氧胆酸(DA)后装载药物。动物实验确证,DOX/SOR/Spore-DA载药体系可以顺利通过胃环境,被运送至小肠时,芽孢开始重新萌发。另外,表面连接DA的疏水性蛋白脱落,通过自组装产生治疗性纳米粒(DOX/SOR/Spore-DA NPs),可通过胆汁酸途径有效穿透肠上皮细胞,增加基底侧的药物释放量。这一发现有效克服多重生理屏障,在结肠癌口服化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张振中教授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呈现出了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与药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Nanotoday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
来自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工程中心等专家学者30余人在现场听取报告并进行了深入交流。生命科学学院郑蒙、魏建设,药学院段少峰、方东,化学化工学院李西营,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石家华、岑娟,医学院姬新颖,纳米材料工程中心邹雪艳等从不同研究领域和视角,与张振中教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报告深入浅出,交流轻松愉快,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石家华教授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张教授是我校83级知名校友,整个报告娓娓道来、倾囊尽出,通过报告可以感受到张教授对研究选题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宽阔的宏观视野,他长期从事抗肿瘤研究,视角独特、积淀深厚、成果卓著,同时能够根据医疗重大前沿问题敏锐捕捉研究热点,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也能够独辟蹊径,激发团队研究热情,充分发挥个人专长,不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带出了一支年富力强的创新团队,这些都极具启发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报告会前,在梁刚的陪同下,张振中教授参观并指导了院实验室建设,与部分学科带头人就药学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等进行了专家咨询。
据悉,X+MIBS(X+Medicine Interdisciplinary Biweekly Seminar,HENU)是创办于2019年6月的HU-BBS(Henan University, Biweekly BioMed Seminar)换维升级版,保持“增进学者友谊、促进学术创新、推进‘一流’建设”宗旨不变,利用午间碎片化时间,为校内外多学科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搭建一个轻松自由、思维碰撞的平台,至今已有6位校外知名专家应邀主讲,线下3200余人次参加交流。
张振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制剂专委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纳米科技专项1项等国家和省级项目3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30余篇;郑州大学“药理毒理学科”ESI贡献率连续多年排名第1,“材料科学”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名),二、三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