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大学生学术节一直秉持“扬时代精神,求科学真知,展学科精彩”的宗旨,为莘莘学子提供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10月10日下午,由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河南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学术节开幕式举行。
10月15日——18日,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别举办了哲学专业、公共管理学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系列学术沙龙活动,进一步推动学院研究生学术研究发展,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供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
10月15日,政治系张胜利教授为政治系研究生作了题为“新中国70年: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张胜利从博士生考核的内容出发引出论文的分类,对一般CN、中文核心等期刊类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表示,评价一篇好论文的标准,与选题、内在逻辑和语言三者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论文写作。
10月17日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郑慧子教授以“学术与生活”为主题作报告。他指出,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学会正确地处理学术与生活的关系,更要在不断的学术训练过程中培育自身的专业精神,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须知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郑慧子希望同学们把握有限而珍贵的研究生时期,通过不懈努力使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真正的收获。
10月17日晚,社会工作专业付光伟老师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审视”作报告。他围绕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中国模式的特征、中国模式的争议进行讲述,引导同学们理性看待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四个自信。
10月18日晚,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戈士国教授作题为“科学研究与学术创作”的报告。戈士国以马克思和意大利学者葛兰西的学术生涯为例,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科学研究思路。戈士国详细讲述了学术创作,研究生作为初学者需要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做摘录、做总结,并尝试写出自己的论证过程。他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但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同学不懈奋斗,担负起学者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10月18日,社会保障专业凌文豪教授为管理系的研究生作“如何做好论文选题与论文写作”的讲座。凌文豪建议同学们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平时通过看专著、核心期刊等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他指出,在选题时要注意三点:首先,要与大时代背景同步;其次,要契合自己的专业;最后,论文题目不宜过大,找到小的内容突破口。他说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注意学习方法,做到融会贯通。
据悉,本次学术沙龙活动是我校第十六届大学生学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以师生的互动交流为主,以“新中国70年:成就与展望”为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讨论,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参加此届学术节论文大赛提供了创作思路和写作指导。此次学术沙龙活动通过传承学术传统的方式,引导学院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秉承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理念,积极有效地参与此届学术节后续的学术论文大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