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河南省博士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设站单位,各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单位负责人与会,我校人事处、新设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及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员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宣读了批准建立省第三批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的通知,通报表扬了一批2013年博士后工作考核成绩优秀的博士后工作单位和个人。我校牛景杨教授被聘为河南省无机化学与应用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主任,杜祖亮、张治军等2位教授分别被聘为河南省纳米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主任、副主任;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李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刘银占(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卢鹤立(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王琳(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元鹏飞(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展龙(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朱金花(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7人获得省“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荣誉称号;刘先省、尹猛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局党组书记郭成全在总结讲话中对2013年我省博士后工作成绩进行总结,同时,又对2014年博士后工作发展目标进行了部署。他说,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7个,工作站150个,博士后研发基地205个;组建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50个。他指出,根据国家《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博士后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合作交流,加强科学管理,打造人才建设高地,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校博士后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自200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共设有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教育学、体育学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建站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00余人,目前在站176人。截至目前,我校博士后研究人员共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03项,项目经费共计600余万元,其中,特别资助15项(210万元),一等面上资助9项(66万元),二等面上资助44项(325万元)。另外,我校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河南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该项资助自2010年启动,每年资助一批)79项,项目经费共计400万元。10年来,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进站人数、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百年名校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