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旗,是学校的象征,是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河南大学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多次更改校名,但从历史资料中还是能够看到校旗记录。笔者仅从校内档案中就搜索到多处有关校旗的文字与图片内容。回眸往事,以鉴未来,我想,一所学校若坚持将校旗高高竖起,对师生爱校敬业一定会有所裨益的。
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的旗帜,继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南洋公学之后,在中原大地上竖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也从此拉开了河南大学百年历史的序幕。1925年,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学生身着蓝色军装(当时的校服),高举“中州大学”的大旗,行进在开封10万人游行队伍的最前面。1935年,在“一二·九”爱国运动中,河南大学师生举行了河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高举河南大学校旗,上街示威游行,占领机车,集体横卧路轨,强烈要求政府抗日救亡,把校旗插到了赴南京情愿的火车头上,谱写了“一二·九”爱国运动在河大,也是在河南闪光的一页……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河南大学师生都同样珍惜校旗。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河南大学根据师生的强烈愿望,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学教字第585号”信函的指示和中央教育部“关于各级校、馆旗式样的规定”精神,设计并启用了建国后第一面河南大学校旗。设计者对校旗这样注释:“校旗是白色,表示老实、忠诚与热爱和平,中间图案是完整的校徽,三条红杠代表新文化,即‘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红杠上面是扣在一起的银灰色齿轮与金黄色麦穗双环,上交叉点处是红五角星,“表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特征”,正中间是从左至右横排着蓝色“河南大学”四个大字(据说是集毛泽东主席的手题)。设计者是河南大学机关行政干部、非专业人员尚士毅老师。
当年,河南大学全体师生热烈欢送河大志愿赴朝医疗手术队时,就是高举着这面崭新的校旗在前面引路。学生毕业、外出学习或离校之时,也都是怀揣这面旗帜,告别母校,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师生视校旗为学校的荣誉、自己的尊严。图一4就是河南大学参加海陆空军干校学习全体团员出发之前,恭敬地展开校旗,在母校六号楼前的留影。可是后来,因校名的更改,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这面校旗被各类当权组织的旗帜所替代。这个时期不要说校旗,就连校大门(明伦校区)上的校名也被取消,而换成了一句当时最响亮的语录“革命委员会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各项工作才步入正轨,尤其是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后,校园内外又重新飘起书写着“河南大学”的旗帜。
这面书写着“河南大学”的旗帜,虽然在高校的行列中、在“CUBA”的赛场上,甚至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等都展示过河大人的风采,为河大争得过荣誉,但数年来因为图案的变化、规格的不同、大小的不一、颜色的多样,校旗并不统一、严谨,让人感到非常不庄重。尽管学校也多次发出征集启事,但河南大学校旗仍未得到正式确定,在学校的网站、报纸上,甚至在校史书中都很难找到“校旗”二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看到,在连续几年的校田径运动会上,各院系打出的旗帜,一面比一面大,旗杆一根比一根长,而给人留下视觉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旗面最大、旗杆最长的那面,而是相比之下较有个性的“河南大学文理实验班”的旗帜。她能让人在几十面旗帜中过目不忘,这不正是我们树立旗帜的目的之一吗?校旗也是这样,鲜明、美观并具有代表性才好。若像“祖国山河一片红”,区别全靠文注明,那就大大失去了校旗的个性和意义了。
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在即,我们盼望这所百年老校早日升起更具特色的、正式公布的、代表自己身份与荣誉的旗帜,让所有河大人在她的激励和引导下自豪地向前、向前,迎来母校百年华诞,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摘自《河南大学报》第977期·良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