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申报成功的消息,是美国时间凌晨四点。正在参加我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与管理保障赴美研修班的文学院院长李伟昉睡意顿无,当即与同样接获喜讯的其他学院的领导把酒相庆,话谈之间,几个人一次次泣不成声。为了这一天,大家等待得太久,也付出了太多!对李伟昉来说,这次申报可谓背水一战,因为之前他曾暗下决心:如果申报不成功,就主动辞职!而他内心非常明白,如果不能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辜负了全院几代师生的重托,即便自己辞职了,也要永远背负着失败的耻辱!如今,历尽艰辛总算得偿所愿,怎能不让他们感慨万千呢?一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学院来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申报成功犹如瓜熟蒂落。然而,在这看似水到渠成的成功背后,却倾注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辛劳。
文学院是我校设置最早的院系之一,其前身是设立于1923年的中国文学系,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郭绍虞、范文澜、楚图南、嵇文甫、张长弓、任访秋等名师荟萃于此,培养了以著名作家吴强、周而复,著名甲骨文专家石璋如、著名考古学家尹达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建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跻身全国A等专业行列。在学院领导班子的正确引领和科学规划下,全院师生同心协力,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重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学位点建设和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素质与积极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学院的教育质量。文学院牢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了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文学院现有的11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5人,副教授61人,有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中山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60人,其中包括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以科研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为目标,积极整合学院内部资源,形成集团军式的学术团队,是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除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学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外,文学院还创造条件将优秀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重要岗位,砥砺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从而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文学院还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分批选派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走出国门。近年来,该院有多位成员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极大地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通过锻造一支科研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文学院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五年来发表论文92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2篇,出版专著96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22项,其中一等奖7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6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7项、全国优博论文作者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3项,纵向科研经费354.2万元。
文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置于学院工作的核心位置,历任领导都非常关注学科建设,为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构筑专业平台。他们深知,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的综合实力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则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且能够保障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从199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点,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03年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科获批一级硕士学位点、2008年获批省重点一级学科,直到201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历代文学院师生用汗水浇铸了学科发展的阶梯;从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一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数文学院师生用心血谱写了学院前行的灿烂篇章。为了学位点申报工作尽善尽美,院领导为修改PPT彻夜不眠;为了学位点申报工作,他们一直忙碌到大年三十才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文学院在省里进行申报学位点汇报后,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文学院师生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学科建设的一次次丰收。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学院致力于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建设,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凝练专业方向,强化学科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经冯友兰、郭绍虞、范文澜、任访秋等一批名师的辛勤耕耘,薪火相传,学统赓续,迄今已形成5个成果突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打通近、现、当代文学界限,形成了以近代文学与新文学渊源、现代文学史料学、20世纪文学思潮等为重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色,成为近代文学研究重镇、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基地,在国内享有盛誉;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将文学研究与文献整理有机融合,形成了先唐文学、唐宋文学与文献、元明清文学等为重点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色,《史记》研究、《文选》学研究、唐诗整理与研究、元杂剧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开拓中外小说戏剧比较、圣经与欧美文学、圣经与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以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中外言情剧戏剧形态比较、圣经与中外文学关系为重点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特色,哥特小说与圣经文学研究在国内具有开创性价值;文艺学方向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着力于文学理论的古今贯通与中外融合,形成了以文化批评与当代叙事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与比较诗学等为重点的文艺学研究特色,文学社会学研究在国内广受关注;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将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并重,通语与方言(中原官话)相结合,形成了共时与历时相比照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特色,中原官话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
申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文学院有理由充满成功的自信。有这样一组数据是该院综合实力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明:在申报条件中,教授人数、博士人数、纵向科研经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授博士学位人数的指标要求分别为8人、10人、100万、2项、5人;而实际文学院的这组数字则相对应为35人、60人、387.3万、22项、33人,各项指标均远远超过申报要求!三李伟昉知道,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意味着学院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前面有更加严峻和尖锐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因此,他们无暇沉浸在欢乐中,而必须全力以赴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他们已经做好初步规划:
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来弥补弱势和不足,积极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倾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争取多出更高层次的成果。
积极备战明年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
李伟昉说,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愿意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他将以身作则,带领这支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