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大洋彼岸,却在开封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她的祖辈和儿女都在美国,但她只愿意守着她的家和事业;她一边向中国学生传授知识,一边在回美探亲时巡讲她眼中的中国。她是我校外语学院的一位英语教师,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红娘”。11月17日,《中国日报》专访我校华籍美人吴雪莉教授,深入探访这位老人近60年的传奇人生。
吴雪莉的英文名字为Shilley•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父亲是一位外交官。13岁那年,雪莉•伍德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1945年,吴雪莉与中国农业部特派的留学生黄元波先生喜结连理。次年,这对异国恋人便来到中国上海,1953年,吴雪莉随丈夫来到开封,随后进入我校外语系任教。
从1979年开始,每隔几年,吴雪莉都会回乡探亲。而每次探亲的那几个月都会成为她最忙碌的时期,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是她的主要工作: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她的侃侃而谈中一一展现。“很多人都说我是中国和美国的‘红娘’,我觉得这个称呼很美!”吴教授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谈及她的学生时,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显得很是激动:“我的学生都很优秀!”她提到刚来河大教课时,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没有什么外语基础,但他们很勤奋,毕业后也大都找到很好的工作。
吴教授告诉记者,她热爱教学,珍爱她的学生们。她说,她的课堂不仅在教室,还在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给学生们讲很多故事,教他们生活中用得到的口语。”
当记者问道“在异乡会不会觉得孤独”时,老人很快反驳道:“这不是异乡,这里就是我的家。”她很享受在开封、在河大的生活,“开封是座适合生活的城市,人们都很友好,我的学生都很关心我,他们会在节日里寄明信片,通过他们我对中国了解更多。”
五十余载桃李满园,近六十年译书不辍。吴雪莉教授活跃在杏坛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60年代中国高校的外籍教师屈指可数,吴雪莉很快被外文出版社所识中,来信约请她翻译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此后不久,《苦菜花》英文版也在她的努力下诞生了。1988年,应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邀请,吴雪莉前往北京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着母语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雪莉在攻克“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改革开放后出现新鲜词语的翻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认可和称赞,并被作为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法。
采访结束时,吴教授自己总结式地说道:“总之我很自豪我是中国人,我也很高兴能在河大呆这么久。”
当被告知《中国日报》在美国也有发行时,她很是高兴:“那我在美国的孩子们也能看到关于我的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