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飘香,同赏古都风景;百家争鸣,共话中原戏剧。2012年11月2日至4日,“中原戏剧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州国际酒店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河南大学,就中原戏剧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3日上午,开幕式在中州国际酒店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副校长关学增,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国桢,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桢,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我校文学院院长李伟昉,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骏芳,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利宏,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有鹏就座坐席台。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张大新主持。
关学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在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后,他说,在河南大学百年学术史上,戏剧研究长期处于国内外前沿位置。专家学者围绕会议的议题,驰骋才思,各抒己见,交流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观点的交锋形成更多的共识,推进学术事业的扩展和深化,推进中原戏剧文化事业驶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将戏剧文化大省尽快提升为文化强省;也希望各位学者和专家多为河南大学戏剧的发展把脉建言,谋划方略,给予具体而切实的支持和扶植,关学增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刘桢、刘彦君、李利宏先后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在戏剧研究中取得新突破,推动中原戏剧文化发展,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李伟昉在讲话中介绍了文学院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他说,从河南大学建校起,文学院就一直是河南省戏剧研究的重镇,历代学者在此潜心治学,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了大批戏剧研究人才。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能描绘出丰富乃至别致的中原戏剧文化图景,而且还会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开幕式结束后,曾永义、黄天骥、康保成、黄竹三、车文明等戏剧界知名学者纷纷发表主题发言,介绍了自己的相关作品及创作理念,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与肯定。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分为两个组分别就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展开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宋金杂剧的传播、蜕变与中华戏曲形态的成熟;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樊粹庭豫剧改革的观念、理论与编导实践;祥符调的戏剧文化渊源与豫剧的现代文化进程;豫剧与其它河南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研究;海峡两岸豫剧编创演出活动的交流和研讨;戏剧理论、戏剧史相关问题研究等诸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建议。
4日上午,传统戏曲组代表及地方戏曲组代表分别就昨日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刘景亮、施德玉、丁永祥、韩建、陈国华、元鹏飞相继发言,戏剧多样性、多元化、戏剧音乐、戏剧脚色等方面做了相关报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宋俊华在总结时说,本次会议聚集了大批前辈学者亲临,是一次高层次、大规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中内容涵盖面广,提供论文60余篇;而且组织形式新颖,有针对性。内容上,对戏剧的本质问题、发生问题、形态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细致讨论,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的意见和建议。
文学院副院长刘进才致答谢辞,代表文学院对各位学者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他说,本次会议围绕中原戏剧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等,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探讨。专家学者们渊博的学识、犀利的见解为本次会议增光添彩,使大家在平等、友好、活跃的气氛中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光继续关注河南大学文学院,支持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携手创造戏剧文化的美好明天。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代表外地与会者对主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宣布会议闭幕。
本次会议旨在发掘中原地区丰厚的戏剧历史资源,弘扬古城开封在中华戏剧发展史上的卓越地位,彰显中原戏剧文化的丰厚内涵,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原戏剧文化的优良传统,谋划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戏剧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会议由河南大学、河南中华豫剧促进会、开封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主办。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承办,足见各界对本次会议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