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洁的白衬衣,灰白的双鬓,和蔼的笑容,一派儒雅之风———当年为母校建设而奔走的学子已然蜕变为享誉全国的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晓华伫立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着光束,奉献着力量,为无数有志青年引领着事业前程和人生方向。
一
李晓华与河大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母校河南大学毕业后,年轻的李晓华顺利考取了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硕士研究生。1978年硕士毕业后,他不忘母校情,毅然回到河大,任教于我校中文系,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十六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专业人才。李晓华一直致力于播音主持方面的研究,直至今日依然在这个研究领域孜孜以求,并取得了卓著成果。在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建设方面,李晓华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扛鼎之功。当时学校并没有系统的专业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学生的求学热情,专门在中文系设立了一个播音系,特意选择了一批成绩优异的同学加入,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有了这些办学经验,1992年,学校正式着手创办播音与主持专业。虽然有了李晓华等老师的不断努力,但第一届在职学历班硕士点仍未正式办成。虽然结果不尽人意,却为播音主持界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如2009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河南电视台主持人吴震宇等。1993年,由于国家明令限制办学,所以便有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前身———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提到本专业的优秀学生,李晓华很自豪地抬手指向正在与老师交谈的新浪河南总经理乔新,“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任鲁豫,95级的学生,这都是咱们的优秀学生啊!”那种赞叹声是一个为人师者内心满足的表现,也是一个河大学子能尽一己之力回报母校后的一种安心。“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河大给了我专业教育发展的平台,使我在专业研究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河大带给我很多。因此种种,我获得河南电视台的国家教师奖,有幸主持河大八十年校庆,经历九十年校庆,并喜逢母校一百年校庆,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二
“在河大求学期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印象最深刻、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我的恩师———张豫林老师。我特别感谢在求学期间能遇到这样的良师益友,正是他,才让我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谈到张老师,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张豫林老师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之一,也是文学院著名的教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李晓华的踏实和努力都被张豫林老师看在眼里,因之为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从简单的院系主持到大型活动主持,李晓华都用心对待,好好珍惜每一次机会。在播音主持道路上他不断摸索、反复练习,加之张豫林老师的严厉教导,李晓华在学生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学习根基,这为他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豫林老师在文艺理论、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热爱艺术特别是朗诵与表演,无论什么诗篇、无论何种人物他都用心诠释;当学生有疑问时他都会悉心教导,小至简单的发音练习大至学术讨论,他都会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他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开阔胸怀都是我的楷模。”李晓华说。张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从那时起便渐渐进入李晓华的骨子,融入了他的血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恩师张豫林的人格和学术作风成了李晓华的奋斗目标并不断激励他勇往直前。
三
河南大学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树下,栖息着莘莘学子和无数身为表率的教师。学子们在这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为的不仅是自己,是家人,更源于一份对学校的热爱,一份期待。李晓华说:“河大是我的母校,母亲百岁生日能够回到她身边,看着新一代,心里着实高兴。河大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已有了硕士点,希望再接再厉,继续申请博士点,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这里相会,一起切磋,一起学习,让河大的播音主持走在最前沿。”
谈到教育时,李老师说道:“如今社会,教育发展逐步加速,但在加速的同时很容易忽略质量,总是给学生输入大量养分,可并没有注意这些养分是否全部被吸收。做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在于层次。不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如此。希望母校继续努力,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作为一名老师,最欣慰的莫过于看见学生不断成熟,在成长的历程中通过努力获得丰硕的成果。河大百年校庆,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广大学子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河大提供了一个机遇,李晓华说:“希望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发展,再提高一个层次,提高质量,让河大这个百年名校脱颖而出,震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