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载古县移民工程跨世纪,百年学府暑期实践入丹阳。为了完整地保护淅川县移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宝贵的人文传统得以传承,在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和淅川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淅川移民民俗实物征集办公室,抢救性地征集了代表丹江口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方面的民俗文物。为使珍贵的民俗文物能够真实地再现库区移民各个时期生产、生活全貌,传承和弘扬库区移民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携手进入南阳市淅川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县两院,聚首丹江共建移民精神家园
淅川县历史久远,早在7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生息,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曾是楚文化发祥地,春秋时,淅川属于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之地,楚始都丹阳即在淅川境内。元初及明末抗倭时和清代战争因为军事要地,境内几度被迁徙,山西洪洞、中原以及江南等地有不少居民先后到此复垦,从事农、牧、渔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及民情、民俗、语言各秉守其祖地传统习惯。
为了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淅川县丹江口库区居民“舍小家、为大家”,依依不舍地从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上搬迁至政府规定的地方。1959年至1978年,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城,20.2万人被迫移民。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大坝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淅川县增加淹没面积143.9平方公里,淹没涉及11个乡镇、185个行政村、1312个组,共有16.2万淅川人从2009年8月到2011年陆续搬离自己的家园。
为了弘扬移民精神,征集收藏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拔出专项经费,抽调专门力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淅川境内外的移民民俗实物、文献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抢救性保护,切实为建设移民博物馆丰富民俗实物。从2010年6月开始,在全县城乡集镇移民中广泛征集到30多类、230多种、2400多件实物和数千份文献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移民实物和文献资料亟待分类和整理。
2013年6月,在淅川县委县政府的诚意邀请、我校研究生院的组织协调和历史文化学院领导老师的精心策划下,一场以“发掘民俗文化遗产,共建移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帮助淅川建立民俗博物馆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运而生。经过研究生院和历史文化学院领导及专家的密切协商和认真讨论后,选出了自身专业素质过硬、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10名由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组成的文博专业精英团队。团队由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光辉担任总领队,历史文化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朱俊彪担任副领队,历史文化学院文物馆副馆长李丽娜和文化产业系主任李竞艳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实践团在整理民俗文物中相关专业技术的指导等。

教师学生,齐赴淅川探寻文物沧桑底蕴
7月12日,淅川移民民俗文物分类与整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始出发。校党委副书记王凌对该活动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历史文化学院、校团委、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校文物馆等相关负责人,一起陪同10名学生前往淅川县。众多领导老师的陪同显示了研究生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同时也昭示两个院系师生决心为淅川移民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做出专业性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工作。
当天下午即在淅川县移民局会议室举行了启动仪式,副县长冀建成、移民局局长聂俊毅、副局长梁占佩、旅游局局长张道文、史志研究室原主任明新胜等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出席仪式并与我校师生亲切交流讨论具体工作事宜。冀建成说,淅川人民为了国家建设进行了多次移民,并创造了共和国移民人数最多的历史记录。为了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淅川移民精神,淅川县决定将广大移民捐赠和遗留下来的历史民间民俗文物进行整理,建立历史移民民俗博物馆。河南大学文博专业的优秀学子们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在炎热暑期来到淅川进行社会实践,帮助淅川人民对历史移民民俗实物进行整理、分类,把移民文化、移民精神的根基留下,他对此深表感激,并表示县政府对此次整理工作将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做为本次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校文物馆副馆长李丽娜博士在发言中表示,一定不辜负双方领导的期望,带领暑期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随后,在李丽娜的带领和指导下,实践团队开始对征集的民俗实物进行整理与分类。专业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社会文化资料等三个方面的民俗文物进行分类和整理。同时,县移民民俗实物征集办公室主任明新胜以及参与征集实物工作的周尚朝、岳文华、明有胜四位老师,每天和团队一起工作,在民俗实物的年代、来源、征集时间、实物背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协助。顶着炎炎夏日的酷暑,团队师生每天对这些实物按类别进行编号、来源、入库日期、年代、文字描述、保存状况等项目进行登记建档。面对其中的1600多件实物的零碎资料和照片,同学们不怕繁琐、毫无怨言、孜孜不倦地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后来编写民俗实物藏品登记册以及撰写研究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研究,凯旋汴梁怀抱硕果惠我河大
7月27日,淅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并取得骄人成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并分析研究,完成了分类整理报告并得出相关结论,收获颇大,这不仅为我校文博系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实践机会,而且也为淅川县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帮助,更为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社会实践期间,根据分类整理的民俗文物,已编撰完成3卷、8册、4100页的《淅川县移民民俗实物资料图册》,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进行学术加工,争取撰写《淅川县移民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整理与研究》专著一种,并出版。同时,每位参与分类整理民俗文物的教师和学生根据分工任务,均已撰写分类整理报告,并已汇编为《淅川县移民民俗文物整理研究报告》,详细报告本次一切活动情况,并总结经验。《淅川县移民民俗实物资料图册》和《淅川县移民民俗文物整理研究报告》将作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总结,提交淅川县县委、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团委和历史文化学院。
此次藏品整理工作从民俗学和博物馆学的专业角度,充分调查淅川县库区移民曾经的生产生活情况,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等不同类型对藏品进行具体分类整理,最终形成分类整理报告以及藏品图册,为今后的移民民俗博物馆陈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次民俗文物分类整理工作,将全面挖掘丹江口库区移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收集整理地域民间民俗文化,强化锻炼文博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