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探讨中国和美国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差别。文章说,美国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进入大学门槛高,走出门槛低。大学四年功课少,压力小,生活相对轻松,成为了很多中国大学生的写照。文章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位编辑去哈佛大学录制节目。他凌晨两点到学校,发现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很多同学在挑灯夜战,忘我读书。去学校餐厅吃饭,这位编辑意外地看到哈佛大学的学生餐厅里很多同学是边吃饭、边读书,勤奋向上的精气神令人为之动容。作为一名工作在学生一线的大学生辅导员,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不禁一震。这让我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部分同学的生活态度。
记得一次与一位同学谈话,我问她:“你最近有什么目标啊?”
“我要考英语四级。”她确信无疑地说。
“那你昨天下午干什么了?”
“我出去买东西了呀。”
“前天下午呢?”
“我……我在看电视剧。”
“那你上次学习英语是什么时候啊?”
“嗯……上周的英语课上。”我的一连串发问,让这位同学颇为尴尬。考英语四六级,是这学期我们年级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但是我常常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学由于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惰性,并没有认真学习,也没有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
在我们90后的大学生中,一部分同学常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愿意勤奋和上进,但是一旦面对一些小困难,就很快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例如,在最近查课中,没有来上课的同学里,有一大部分是睡过头了,也有一些同学是平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碰到不喜欢的专业课,稍微一懒就不去上了。在和这些同学谈心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颗愿意积极进取的心,对自己的行为也非常自责。他们说,有时候不去上课,即使去上自习,也不能静下心来做到高效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清醒地知道不上课的危害,但未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养成了逃课的坏习惯,而且在学习生活中失去重心,在懒惰中日复一日地消磨时光,耗费青春,直到自己的坏习惯积重难返,于是坠入自我放弃的深渊。
有位同学的话很能说明他们的心态:“当勤奋的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表面个性、内心浮夸的自我时,这些新的特点把我推向空虚、堕落的深渊。”“正想学习呢,但是觉得以后还有时间,也不差今天这一天,一次次,这样的习惯就养成了,把学习都给耽误了,习惯也难以再纠正。”
我把这些学生称为“问题学生”。我认为,这些学生“问题现象”的出现首先和他们的学习经验有关。他们在大学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被安排”的,何时上课,上什么课,如何复习,如何考试,都是由学校和家长一手安排的,很多学生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没有任何概念。上大学后,大量空出来的时间让他们无所适从,学校和家长也对学生放松了管理,就造成他们好像踩在棉花上,不知轻重,迷迷茫茫,从而养成了许多懒散的习惯。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使一部分同学以为认真、勤奋、刻苦是“笨”、“傻”的表现。这些学生认为,通过与老师、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投机取巧,获得赞誉,甚至得到“人情分”,才是“成功”的表现。会办事,会来事,成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价值观,而在学习上却不讲踏踏实实。
看到同学们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感觉非常痛心。大学本来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正处于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漫谈大学之大》中说:“大学,是人生中的盛夏。在大学里,你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尽一切努力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每次与老师谈话以后,感觉充满了力量,决定回去以后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但是没有多久,日子又回到了原形。作为一名辅导员,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谈心、辅导、交往,激发学生心中的“正能量”,让他们“重拾自我”,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对于一些生活懒散的学生,可以通过给他们分配工作任务,让他们为年级和班级提供服务,做出贡献,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价值感。正如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在对新生讲话时说:“大学生最大的责任就在于学习、创造和理性地服务社会。你们必须懂得,尽管你们在修习各种课程,但你们主要是在自己教育自己。对那些值得做和值得想的事情,你们要做到:一要培养兴趣,二要视为享受。你们的学习生活或者会苦不堪言,或者会其乐无穷,这要看你们怎样对待它了。如果你们既不勇敢,又怕挫折,你们就不可能学业有成。”
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才会甘之如饴,不知疲倦。辅导员就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通过与学生交往、谈心和辅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积极勤奋的价值观,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愿意为此深入探索,做一盏指引学生前行的明灯,送他们走向远方,走向未来,走向梦想。